标签:
杂谈 |
世界浙商网
关键词 城镇化
评论人 郭占恒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事 件
李克强总理的首场记者见面会上,谈论最多的话题仍然是城镇化。鉴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复杂性,城镇化率达到51.3%的背后,有着多种解读,也有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值得研究。
点 评
中国城镇化面临三大结构性调整。
其一,中国城镇化正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处在30%至70%时,一般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之前处于起步阶段,之后则处于稳步阶段。如果“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率延续规划预期的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发展,到2015年可达到55%,到2020年将接近60%。
其二,中国城镇化存在“虚高”现象。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如果在全国城镇总人口中扣除外出打工的,2011年城镇人口应为53216万人,城镇化率应为39.5%,若按户籍人口计算,则仅为35%左右,统计城镇化率比实际城镇化率要“虚高”11.8到16.3个百分点。
其三,中国城镇化是粗放型低水平的城镇化。这一方面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张大于城镇人口的集聚;另一方面表现为,由于城镇尤其是大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城市布局缺乏预见性规划,城镇基础设施承载力严重不足,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垃圾围城、房价高企、人口老化等“城市病”问题,甚至难以抵御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城市居民在分享现代文明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增添了许多压力和焦虑,缺乏幸福感。
中国城镇化应按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沿海支持西部内地发展的战略部署,顺应劳动力人口回流的趋势,实行正确的人口政策导向,着力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地区结构和空间结构,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城镇化的结构性问题出现趋势性好转。
我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第一个建议是要优化城市体系结构。重点是控制北上广杭等特大型城市发展,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使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未来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战场。
控制的思路应实行疏导的政策,包括减缓把教育、文化、医疗、保险等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的做法,减缓对严重缺水城市的投资扩张和水资源长距离调配,减缓外来人口本地化的政策扶持,转而把这些资源扶持发展大量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使量大面广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未来吸纳非农就业和人口转移主战场。同时,加快农村交通电力、网络信息、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走以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道路。
第二个建议是优化城市地区结构。重点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推动中部六省市人口尽快由减少到增加的转变,实现地区人口分布协调发展。
第三个建议是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点是完善城市功能,实行居民就业与居住地相统一的政策导向,改变每天钟摆式的人口流向。
城镇化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市民素质教育,运用强制性的管理手段,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现在城市的问题,是人的素质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过于强调人性管理而轻规则实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