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卫高:昆明造城

(2012-06-14 10:00:02)
标签:

杂谈

  世界浙商网  http://www.wzs.org.cn/  如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

  《浙商》记者 王文正

  关键词 螺蛳湾商贸 刘卫高

 

螺蛳湾商贸城是“五位一体”的第六代市场。它是交易、展示的平台,配套以仓储、物流,有“前店后厂”式的小商品加工制造基地,有电子商务等虚拟市场作为实体市场的重要补充。

32岁的山东威海人顾一帆在昆明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二楼靠扶梯的一角,租了一个约4平方米的柜台,经营着来自义乌的新光饰品。“刚开张一个多月,生意还说得过去。”顾一帆两年前与丈夫一起来到昆明,做起了各种生意。

听说我们是来自浙江的财经记者,顾一帆马上兴奋起来:“你们浙江义乌的商人太牛了!听说昆明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就是义乌人搞起来的,我卖的新光饰品也是义乌的。”

顾一帆说的“昆明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指的是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以下简称“螺蛳湾”)。两年前,她与丈夫刚到昆明时,正逢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在招商。

顾很后悔当时没有买下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的商铺,现在一个商铺的转让费都快上百万元了。顾一帆透露,她所销售的这些饰品,正是从“螺蛳湾”进的货。

顾口中的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被称为第六代市场的代表,是云南中豪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浙商刘卫高创造的昆明奇迹。

用市场造新城

从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向东南方向行走3公里,就是螺蛳湾国际商贸城。

我们到达“螺蛳湾”的时候,正是黄昏,商城快要打烊的时候,来自远近各地的客商们,正忙着将大包小包的货物装到货车上。商城的门口,还有无数等待扛包运货的伙计和经营着各色小吃的小商贩。就这样,商贩的吆喝声、汽车的鸣笛声,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夕阳中的螺蛳湾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景象。

《浙商》记者曾多次到义乌国际商贸城采访,也曾见识过全国各地无数的商贸城、批发市场,但唯有这一次——置身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时——找到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感觉。无论是它的体量,还是布局;无论是商品的丰富程度,还是繁荣程度,你都会觉得,这是义乌国际商贸城在昆明这个边陲城市的翻版。

当然,它绝不仅仅是义乌的翻版。

“如果现在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是第五代市场的话,那么螺蛳湾就是中国的第六代市场。”刘卫高说。

在刘卫高看来,第一代市场脱胎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马路边的地摊;第二代市场出现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地摊式市场的改造升级,其特点就是规模化、集中化和街铺化;第三代市场产生自九十年代中期,主要特征是专业的、集中的市场的出现,开始具有为之配套的物流设施;第四代市场是第三代的提升,其特点是规模的进一步放大,硬件设施大幅提高;第五代市场出现在本世纪初期,国际化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物流、展示、博览等功能也大幅加强,义乌国际商贸城就是其中的代表。

“螺蛳湾商贸城是‘五位一体’的第六代市场。它是交易、展示的平台,配套以仓储、物流,有‘前店后厂’式的小商品加工制造基地,有电子商务等虚拟市场作为实体市场的重要补充,此外还有住宅、社区、医院、学校、影院等城市综合体的要素。”刘卫高说,“说穿了,它就是一个以市场为主体的新城的概念。”

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规划占地总面积12000亩,超过8平方公里。而昆明市区的总面积为98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整个“螺蛳湾”的面积,占去了昆明市区面积的8%强。

无怪乎,当同样做商业地产的迪凯股份董事长谢卿宝乘车参观“螺蛳湾”时,被其巨大的体量所震惊:“想不到,真想不到!在义乌之外,义乌商人弄出这么大的动静。”令谢卿宝深感佩服的,不仅是“螺蛳湾”的体量之大,更是其建设速度之快、市场运营之成功。

2008年,整个“螺蛳湾”还是荒郊野外。“我第一次来昆明考察,是2008年2月28日。”刘卫高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这一年,原江苏宿迁市委书记仇和赴任昆明市委书记,他上任后不久,就邀请曾在宿迁投资创业的刘卫高等30多名浙商到昆明作投资考察。“那时这里还是农村,有农田、有花圃,也有撂荒的土地。”

但刘卫高很快决定在此投资了。2008年9月动工;2009年12月,一期主体商城120万平方米就正式开业;2011年12月,二期200万平方米再次开业。

而另外两组数字也令谢卿宝吃惊。其一是螺蛳湾商贸城最初计划总投资320亿元,而事实上,截至目前,其投入已经超过了400亿元,预计总投资将达到700亿元;其二是2011年,“螺蛳湾”一期、二期的合计营业额达到了800亿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000亿元。“明年三期会开张,到2017年,可以达到2000亿元。”刘卫高说。

而这四年,大环境是怎样的呢?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国际市场风云跌宕、国内宏观调控剧烈、民营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刘卫高却没有被这些大环境所吓倒。

改变东南亚人的采购地

在房地产业投资上有句名言强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句据说是亚洲首富李嘉诚先生所说的话,至今仍被很多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奉为至理名言。而对于“螺蛳湾”这样大体量的国际商贸城,其区位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螺蛳湾”之前,义乌国际商贸城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已经名扬世界,每天都有上万的外国客商穿梭其间。然而,如果一个越南客商到义乌采购商品的话,他首先得到越南首都河内,然后从河内坐飞机,5个小时后抵达上海,再从上海坐动车,最快也要两个多小时才能赶到义乌,即便路途非常顺利,至少也得花上一整天时间。在义乌采购货物后,从海上运输,至少一个礼拜才能到达河内。这样一趟采购下来,中间的周期一般需要10天时间。

而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的崛起,将大大改变这个越南客商的采购日程。

“他们可以选择直飞昆明的飞机,一个小时抵达昆明;甚至可以自己驾车走高速公路,几个小时即可到达昆明。在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花两个小时采购货物后,当天就可以返回越南。而第二天早上,所下单的货物便能送到。”刘卫高说。

受益的当然不仅仅是越南客商,东南亚一带的老挝、缅甸、泰国,甚至南亚的印度,由于轻工业非常落后,小商品需要大量进口,这些国家的客商,都会将采购地点转向方便快捷、物流成本更低的“螺蛳湾”。

“当然,目前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国内。”刘卫高说,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以及临近的广西等省、市、自治区都将会受到螺蛳湾的辐射。不仅如此,作为省会城市,昆明交通便利,是全国第四大空港。“而且云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丽江、腾冲、西双版纳等都是旅游热点,外地游客大多需要将昆明作为中转站。”刘卫高说。

不过,仅仅有区位优势,还不足以令一个类似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市场在昆明这个边陲城市拔地而起。“除了地利之外,还有天时与人和。如果没有这两者,螺蛳湾即便能建成,也没这么快。”

对刘卫高来说,“螺蛳湾”的投资占了两个重要的“天时”:一是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投资成本大为降低,而中国政府“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出,又降低了融资的难度,使得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的建设顺风顺水,一期工程从动工到开业,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二是2010年1月1日之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盟这个巨大的市场随之向中国敞开大门。云南成为了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通向东南亚大通道建设的重要省份。

再说“人和”。“这么大的项目,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没有投资团队的通力合作,仅凭我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刘卫高并不讳言,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的建设,与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分不开。“螺蛳湾这个项目,体量很大,涉及到的土地征用、贷款、拆迁等事项非常繁琐,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根本不可能完成。”刘卫高说,直到现在,昆明市政府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常驻中豪,负责市政府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项目的对接。

而“人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投资团队的团结与和谐。刘卫高告诉《浙商》记者,2008年2月最初来昆明考察的30多名浙商中,最终有15名义乌商人组成投资团,投资了这个项目。“15名股东中,我和妻子一共占了43%的股份,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这四年来,特别是项目投资初期,外界的舆论压力很大,很多人认为我们不会成功。但直到如今,我们没有一个股东退出,大家都很支持我的工作。”

目前,商贸城一、二期市场共300多万平方米全部开业;三年内投入资金400多亿元;市场每天客流量达35万人次,最多时高达60多万人次。

“今年,我们的动工量将达到5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300万平方米,住宅100万平方米,工业100万平方米。”刘卫高告诉《浙商》记者。

西南边陲的远大理想

做市场,对刘卫高来说已经不算陌生了。

2005年,刘卫高第一次在江苏宿迁筹建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时,曾特地拜会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教父式人物何樟兴。何樟兴告诉他: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秘诀之一,在于它的“前店后厂”模式:本地产品是竞争力,外地产品是活力。搞市场,除了形式上的建设,在运作理念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是关键所在。

正是有了这一启发,2006年刘卫高在宿迁投资创建了创业园,扶持创业型企业。该项目的目的在于,将义乌模式的灵魂复制到宿迁:以工养商,工商互哺。

如今,刘卫高再次将这一经验带到了昆明。

“商贸城的总规划里,有一个为市场配套的工业园区,标准厂房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可以吸引1000家左右的中小企业,企业年产值平均可达1亿元。”刘卫高介绍说,目前工业园区已经有100多家企业入驻,数十家企业已经形成生产能力。这些企业中,除了本地企业,还有来自浙江、江苏和中国台湾的企业,主要生产服装、鞋帽、望远镜等产品。“其中来自浙江台州的一家服装企业,年产值已经达到6亿元。”

刘卫高认为,对于如此大体量的国际商贸城,最终必须要形成“产地型市场”。而在昆明建立制造基地,恰逢其时:首先,长三角、珠三角一带面临着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对一些中低端产品的需求还很旺盛。长三角一带现有的许多生产企业,在中西部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其次,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出现相对短缺,而中西部地区还依然处于劳动力盈余的状态,劳动力价格远低于东部地区;第三,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而中西部地区则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

“中国有大量的人口,制造业永远不会过时,产业的梯度转移是必然的。”刘卫高分析说,“以前很多企业一直想转移,但由于市场在东部,工厂如果转移到西部,会增加物流成本。等螺蛳湾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仅次于义乌的国际商贸城,辐射整个华南、西南以及东南亚地区,不正解决了企业的这个忧虑吗?”

“那么,为什么不转移到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呢,那里的人工成本更便宜?”《浙商》记者问。

“的确,那里的劳动力价格更低。”刘卫高说,但便宜不一定就好,还要看中国的企业是否适应当地的文化。

有一次刘卫高去柬埔寨考察,发现那里的居民都没有存钱的习惯,今天有了钱,就花完;明天没钱了,就去工作,而工资是一日一结的。“很多员工,今天拿了工资,明天说不干就不干了。你怎么办?”

正因为如此,刘卫高坚信,产业转移的最佳方向,依然是在中国的西北或西南,但西北由于气候条件恶劣,环境承载能力差,不是理想的生产制造之地,而四季如春的云南,最为适合承接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

在宿迁、在昆明,刘卫高都复制了义乌模式,在异地办起了小商品市场,而他的下一个目标,则是在沈阳再次复制一个辐射东北亚的大型商贸城。有人在问:这难道不是挖义乌的墙脚、动了义乌的奶酪吗?

对此,刘卫高认为,义乌国际商贸城是个“大水库”,其他各地仿照义乌的市场都是“支流”。“大水库水满了,自然会灌溉到支流去。目前螺蛳湾的很多产品,还是来自义乌的工厂。”刘卫高说,“其实现在义乌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广东,而不是我们。”

不过,刘卫高也坦率地认为,假如义乌市场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停滞不前,“螺蛳湾”将来与义乌形成竞争也不是不可能。“现在螺蛳湾的客商,有50%的来自云南省以外的地区;12个国家在这里成立了商务代表处和办事处,国际馆也已经在筹办。”刘卫高说,这些都表明了螺蛳湾的国际化程度,“我希望通过五六年的发展,螺蛳湾的出口交易额能占到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