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瑞敏:让互联网创造需求

(2011-06-14 11:01:52)
标签:

杂谈

天下浙商网 http://www.zjsr.com/news/51566.htm  如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

《浙商》记者 倪轶容

关键词 张瑞敏 互联网

 

过去中国的优势就是大规模制造,非常有竞争力。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必须改变为大规模定制。

和柳传志耳语几句之后,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匆匆离开会场。尽管头顶“中国管理教父”的光环,一直以“企业家常青树”的身份生活在公众视野里,张瑞敏似乎依然不习惯聚光灯。4月底,《浙商》记者在青岛见到张瑞敏。不到半个小时的演讲时间里,他不断用手抹去额头上渗出的细小汗珠,就连单独和《浙商》记者交换名片的时候,都在慌乱之中错拿了别人的名片递过来,察觉之后立刻连连道歉,同时再次伸手抹去额头上的汗珠。

“管理之父”这些年来比较大的转变,可能就是从“浓浓的中国味”慢慢转向了接受一些西方的管理理念。曾经,张瑞敏缺席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的中国行,理由是“和贝克汉姆谈论三天三夜,也无法解决中国足球的问题”。而2008年年底,张瑞敏却专门飞赴美国,和杰克·韦尔奇探讨为什么中国企业“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曾经,张瑞敏公开批判中国的MBA,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引入的多为西方案例,对中国企业不适用。但是在这一次的谈话当中,张瑞敏却多次提到来自西方的名字:谷歌、苹果、facebook……

或许,正如张瑞敏自己所言,“全球变局,最大的变局,就是从传统经济时代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和国际化的当下,他选择了顺应潮流而行。然而,令张瑞敏头疼的是,作为一直奔跑在变革前沿的先锋,在享受变革带来的成果之际,因为变革而带来的困扰,他也是首当其冲需要面对的那个人。

现在是大规模定制时代

《浙商》:你提到,目前全球变局,最大的变局是从传统经济时代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一变局带来的挑战是什么?

张瑞敏:海尔有两张网,虚网与实网。实网是海尔的强项,店面遍布全国每个县、乡镇、村。有了这张网,很多国外品牌到中国来,都让海尔做总代理,比如GE家电。这张网络后面包括营销的网络、物流配送的网络、服务的网络,售前、售中和售后都有。

挑战比较大的是虚网,就是互联网。相对实网而言,这是海尔的软肋,目前我们还在探索中。有许多次挫折的经历,但是我相信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过去中国的优势就是大规模制造,非常有竞争力。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必须改变为大规模定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相去甚远。大规模制造时代,一个型号抓住一个定单,可以生产几十万上百万个生产量;但是大规模定制时代,可能几十万上百万的生产量是几十万个型号。换句话说,企业和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不对称的主动权在企业手里,我生产什么,用户被动接受什么。但是现在的主动权到了用户手里,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所有产品,所有的价格,可以自由选择。所以,如何去主动发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就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浙商》:海尔为此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张瑞敏:过去,我们是在街上发调查问卷,问用户要什么。后来,我们通过信息化管理,“零库存销售”,就是我们的仓库里没有存货,只有订单来了,我们才开始制造,通过订单来发掘客户的需求。

但是很快我们发现,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正如德鲁克所说:在没有被创造出来之前,需求是不存在的。举个例子,苹果的 iPad没有开发出来之前,谁能讲得出这样的需求来?所以我们接下来的尝试,是去创造客户的需求。

尝试facebook式“织网”

《浙商》:海尔如何去实现从发现需求到创造需求的跨越?

张瑞敏:需要依靠互联网。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有一个功能已经做到了,就是价格优势。《长尾理论》中曾提到,互联网时代成本可以越来越低,现实也如此。但是,互联网的另外一个功能,同时也是它更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把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聚合起来,形成一个个大的市场。《facebook 效应》这本书中提到,Facebook会超越谷歌,原因在于谷歌满足需求,Facebook却创造需求。

对海尔来讲也一样,我们要结合无数小众的需求,并把它变成相对大众的订单,这个其实就是为市场创造了新的需求。我们企业内部把它叫做“facebook”式变革。接下来海尔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要建设好我们自己的“虚网”。

《浙商》:一些传统企业也曾在“虚网”的建设方面进行过探索,比如国美、苏宁,但是目前尚无特别成功的先例。对于海尔来说,如何去进行突破?

张瑞敏:这是让我头疼的一个问题。我想,一种做法是自建,自建就需要从外部引进深刻理解互联网的人。另一种做法是收购,收购最简单,解决了互联网人才问题,但这样的公司一般只理解网络。这两种方式能否与现在的海尔完美契合,都还是问题。

未来,海尔会借助互联网公司的力量,但是创意和推进,肯定需要我们自己来做。同时,我们也会以“虚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由卖产品向卖服务发展。

《浙商》:曾有人猜测,海尔建立“虚网”是不是说要成为一个轻公司,不再制造产品了?

张瑞敏:我听到过这样的猜测。其实不是,我们建设“虚网”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制造产品服务。比如我们通过“虚网”了解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然后再进行研发——我把这称为“倒逼”机制。很多企业说自己有很多专利,其实这并不重要。现在很多国际一流的公司都在卖专利,但这其中很多是垃圾专利,没有市场效应,很多专利长期利用率不高,就得卖掉。对一般公司来说,研发与市场不挂钩,关起门来研发,为了研发而研发。我们的思路刚好倒了过来,这种做法很有效。

“我不担心海尔,我担心大环境”

《浙商》:你这几年见了不少重量级人物,比如GE前CEO杰克·韦尔奇, IBM前总裁郭士纳、“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等。你觉得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张瑞敏:他们让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了很多新视野。比如为什么中国企业“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问题,我原来以为是员工或者领导者素质上的问题,但是通过和杰克·韦尔奇探讨,我明白了很多中国企业的症结所在:依靠领导人,而不是制度在推动,显得很“随意”。

所以我最近几年的创新很多都是跳出原来的视角,倒过来看问题的,比如“人单合一”的颠覆性倒三角模式,“倒逼”机制都是逆向思维的结果。

《浙商》:他们对海尔的创新有什么评价呢?

张瑞敏:迈克尔·波特对我说:“我看了海尔,也了解了。我对海尔是不担心的,但是我非常担心海尔在这个大环境下的创新能否成功。”他认为,现在的市场环境不利于企业的创新,这对我们来讲很麻烦。

《浙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瑞敏:比如耗电量,实际是1度,你标1度;其他厂商实际1.2度,却标0.9度。跟着走,还是不跟着走?有责任感的企业是不可能去欺骗消费者的,却同时必须要承受在市场上不公平竞争带来的压力。所以,外部环境不改善,会遏制中国企业的创新。

海尔的做法是跳出这个环境,实施国际化。近期欧睿国际发布了最新数据,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全球第一。我个人的体会是,在国际上得到权威的认可后,国内的消费者也就认可你了。

找人,找钱,找项目  , 上天下浙商网

和五百万浙商交朋友  http://boss.zjsr.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