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欧洲别把股权看得太重
(2010-12-31 09:51:00)
标签:
杂谈 |
——访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李金珊
天下浙商网
《浙商》记者 倪轶容
关键词 投资 股权
“如果用一个网络游戏的术语来说,那么,目前在欧洲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家们,还处在beginner(入门级别)的状态。”李金珊教授的点评,有些一针见血的犀利。
作为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李金珊常年从事中欧经济、贸易的研究。在采访中,李金珊历数了中国企业家在投资欧盟过程中的几宗“罪”,包括过分看重对于股权的占有、只埋头赚钱,不热衷社区活动、公益活动,导致总是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等等。
并购关键在于消化吸收战略资源
《浙商》:你认为,在投资欧洲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李金珊:一个是贸易壁垒问题。毕竟中国和欧洲的社会制度不一样,和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相比,中国遭到的阻力会更大一些。另外一个是文化差异的问题,一些中国企业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如果从企业本身来说,我觉得中国企业在投资欧洲,尤其是进行并购的时候,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把股权看得太重了,特别在乎对于股权的占有率。
《浙商》:可是股权就意味着话语权、经营权,难道不重要吗?
李金珊: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看法。但是事实上,欧洲的企业制度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慢慢呈现出一种资本所有者和经营分开的情况。很多时候,股东只是企业的投资者,而经营者才对企业掌握真正的控制权。股权拥有者和经营者,在公司里甚至可能是两套班子。所以,在欧洲的公司里,股权的意义并没有在中国那么大。
《浙商》:最近浙江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表现不俗,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此外,浙江三家民营企业组团收购了法国汽配制造名牌企业泰乐玛汽车制动系统公司。他们的并购,算是比较成功的吧?
李金珊:他们的并购,看起来确实比较全面:除了股权,他们把相关品牌的商标、技术等都一口气拿了下来。但是坦白地说,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对这些战略资源进行消化吸收,他们在海外的经营情况究竟如何,还真不好说。
要评价一个并购是否成功,企业家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你是否了解该国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习俗?第二,通过并购,你拿到了相关公司的多少战略资源?包括技术、海外市场等。其次,你是否和海外公司的高官团队磨合好了?你们能互相适应彼此的管理风格吗?最后,你自己的团队多大程度上渗透到了相关公司的各个部门?这些部门是否都能全力配合,为你服务?很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企业家认为,从在并购协议书上签字的那一刻开始,这个海外公司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其实这些问题都没有想清楚。这样,到头来,其实你只是在为这个公司不停注入资金,维持它的运转而已。
《浙商》:你接触的中国企业中,有没有在欧洲投资比较成功的?
李金珊:我们对于欧洲的投资才刚刚开始,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处在摸索、尝试的阶段。应该说,华为在欧洲的投资是相对比较成功的,这可能和它们做的是高科技产品,门槛高、有专利有很大关系。但是,当我们去欧洲拜访华为的时候,发现他们也是一肚子苦水。华为在欧洲有600名员工,其中60%是欧洲本土的员工,在团队合作、市场开拓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他们也还在磨合期。
欧洲并购需要“务虚”
《浙商》:中国企业主要在哪些方面不能和欧洲社会融合呢?
李金珊:一个是企业文化问题。欧洲企业大多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如果他们来中国投资,就会把自己的企业文化一起带过来,从而影响中国公司,用同一种企业文化,形成一种凝聚力。但是中国企业很多是没有企业文化的,他们去收购欧洲企业,在欧洲投资,就没有办法带一些“软”的东西过去,从而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团队向心力。一些在欧洲进行并购的中国企业家,就是因为这样,既没法和“洋高管”团队很好合作,又无法让自己的团队渗透到并购公司中去,最后费神费力,反而使得两个公司的业绩都大不如前。
《浙商》:涉及到企业文化,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李金珊:是的。“企业文化”这个词,这两年来也被说滥了,但是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也很难三言两语就说明白。有人可能觉得这个有点“虚”,我想说,我对中国企业家的务实精神是很认可的,但是要在欧洲做生意,仅仅务实是不够的,有时候还需要“务虚”一下。
《浙商》:怎么个“务虚”法呢?
李金珊:在海外做生意的中国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抱团,渐渐自成一个小社会,但是这个社会,往往是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企业家的印象就是“只会埋头赚钱”,认为他们对于公益活动、社区活动不够热心,这样其实很不好。想要在西方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心系社会的人,并不是说你一定要捐多少钱,但是你一定要表现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足够关心和热爱。
因此,我建议中国的企业家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多多参与社会活动。这里我特别要推荐中国企业家加入当地的行业商会。
欧洲的商会和中国的不一样,它们是独立运作的机构,可以为企业家提供很多有效的信息和包括人际关系、投资机会在内的一系列资源。而且商会的门槛也不高,交会费就可以进入。这样,中国企业家们就慢慢找到了进入欧洲主流社会的途径。
老欧洲的新商机
《浙商》:那你觉得,投资欧洲最大的商机在哪里?哪些企业适合去欧洲投资?
李金珊:欧盟和中国存在着互补:他们在技术上比较强;而我们在生产上,尤其是生活日用品方面比较强。今后,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投资重点应该逐渐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那些高新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上。因为欧盟的贸易活动以区域内循环为主,外部循环为辅,实行严格的有差别的内外政策。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企业直接去欧洲投资,就可以绕过贸易壁垒,直接获得海外市场。比如海尔,就直接在欧洲设厂,效果还是不错的。
《浙商》:你对投资欧洲的前景怎么看待?
李金珊: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中国企业家的学习能力特别强,通过不断走出去,不断学习,他们不足的地方肯定会慢慢有所改善。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后发优势”,看看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他们在走出去的路上也遇到过种种困难,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宝贵的教材,让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找人,找钱,找项目
和五百万浙商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