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研究概况及展望

(2009-11-28 09:03:39)
标签: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伦理准则

网络心理咨询

美国

健康

分类: 心理健康知识

   http://www.xxl.net/ReadNews.asp?NewsID=878   

2002年有67位心理治疗专家预测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未来的10年里将成为第二大快速增长的服务领域[1]。本文着重介绍国外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的研究、制定及实施,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此促进网络心理咨询向规范、标准和科学的方向迈进。
  
  1网络心理咨询的概念及需求现状
  
  关于网络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界定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美国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National Board for Certified Counselor, NBCC)的定义:网络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异地的当事人运用电脑在网络上沟通时所进行的心理咨询和信息提供等服务[2]。目前应用比较多的网络心理咨询模式有e-mail(包括同时或即时聊天)咨询、网络团体咨询和家庭治疗、网络支持团体以及网上心理健康信息资源等。


  1996年美国研究者以“咨询”为关键词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共搜到3764个主页有“咨询”的网站,从中随机抽160个进行研究,45%的网站直接涉及心理咨询,包括有偿e-mail或在线聊天、免费大众心理健康和教育资讯及广告等。另一项调查又从中抽取了405个网站进行分析,其中15个是专门的网络心理咨询网站,服务涉及35个不同的领域,费用从每封e-mail 15美元到65美元/小时。30天后的又一次搜索共搜到3983个含有“咨询”字样的主页,增长了6%。如果按年计算的话,增长率将达到72%。三个月后的第三次搜索共搜到4584个咨询主页,如果按这样的速度话,年末将搜索到7108个这样的网站,增长率将达到55%[3]。


  我国内地截至2004年4月15日的一项调查表明涉及心理咨询的网站约有80个[4]。而截至2006年12月15日笔者通过Google搜索引擎,在中文范围内以“心理咨询网”为关键词搜索到相关网站330个,由于网的不稳定性等原因,在经进一步核查中筛除那些暂时无法访问或重复的网站,内地的心理咨询网站共248个,其中80%以上涉及各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咨询。


  这些调查说明网络咨询已经既成事实,而且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会加速网络咨询的推广和应用。应用的发展推动着心理学家对网络心理咨询进行科学、系统的实证研究。
  
  2传统咨询师对网络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质疑
  
  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咨询师和求助者,但是对这个新生事物,传统心理咨询师提出一些质疑。首先,关于非言语社会性信息缺乏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深层的感情沟通并不一定要面对面,当传统的非言语社会性情感线索被剥夺时,人们会创造一些代用物,通过一些独特的人物和表情造型,来传递身体语言或面部表情,如微笑、皱眉等。通过语言的强度、即时性和内容方面的变化,或通过词汇的变化也可以传递感情[5]。外貌、姿势、语音和语调以及目光的接触等非言语信息可为咨询师提供有用的线索,也可能产生误导,有混淆、分散注意力、胁迫或加重负担等消极作用。在一些研究中求助者表示与面对面交谈相比,网络咨询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减弱,拘谨的感觉减轻,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咨询师也表示网络沟通时注意力更集中,而且在回应求助者前有时间去思考,回应更有效[6]。


  其次,一些咨询师认为网络会破坏人际的亲密感,但有研究表明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以电脑为媒介的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比面对面(face-to-face,f2f )沟通能更好地自我表露,如果有足够的时间,通过CMC也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不比f2f沟通缺乏个性,其人际关系强度逐渐和f2f沟通一样[7]。有时候CMC人际关系的强度超过f2f沟通形成的关系,被称为“超人际沟通”。


  第三,网络心理咨询中求助者是以虚拟的身份登录的,匿名性成为网络心理咨询的一大优势。而传统咨询师认为网络咨询的匿名性会带来欺骗。但是对于一个自愿付费的、急于治愈的求助者,有何理由要撒谎?为了避免欺骗,咨询师可以要求求助者亲自来诊所,确认身份,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四,网络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否有效的问题。国外有关网络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效果的实证研究涉及很多领域,如有关孤独症家长网上支持团体、同性恋者的治疗、进食障碍的治疗以及校园心理咨询的会诊等等,都证明了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8-11]。而且与面对面心理咨询效果的比较研究也表明两类咨询方式在咨询效果上和求助者的满意度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12,13]。
 

[NextPage]

 
  3网络心理咨询伦理建设的意义
  
  咨询伦理指网络咨询师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绳。职业伦理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规范咨询师的行为,让咨询师在遇到两难情境时,有章可依;另一方面它可以保障求助者的最大利益,并且可以提升这个领域的专业性,也是该职业获得认同及专业成熟的指标。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互动帮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调适情绪,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过程。其本质是一个人际沟通和互动的过程,旨在提高人的适应能力,识别影响自我实现的因素,探索新的适应模式,从而通向自我实现。实践证明心理咨询的有效性与求助者的动机和意愿以及对心理咨询过程和咨询师的信任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向求助者清楚地解释心理咨询和评估的过程,讨论咨询的有效性、局限以及其他的求助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为求助者提供科学、有效和规范的服务,是消除偏见,建立和维护网络心理咨询诚信的必由之路。
  
  4国外网络心咨询与心理治疗有关的伦理议题及启示
  
  网络心理咨询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网络咨询职业伦理准则的研究、制定和实施。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hchology Association, 简称APA)伦理委员会前任理事George Stricker最早谈到网络咨询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14]。1999年10月美国心理咨询委员会(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简称ACA)专门制定了通过互联网开展心理咨询的有关规定。2000年有关机构联合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准则,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4.1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和局限性


  咨询师要充分了解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与不足,并告之求助者。在线心理健康国际社会秘书Stofle从1996年开始从事网络心理治疗,通过研究指出哪些个体不适合网络心理治疗,哪些个体适合网络心理治疗[15]。有自杀倾向的个体,思维混乱的个体,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需直接观察的求助者等都不适合网络心理治疗。同时他也指出了以下一些求助者非常适合网络心理治疗:探索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求助者,酗酒的青少年,因为身体原因而自卑或有负罪感的求助者,以及患有广场恐怖症、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怖症的求助者。关于网络求助者的适合性读者可以登录在线心理健康国际社会网站(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ental Health Online,简称ISMHO, 网址:http://ismho.org/casestudy/ccsgas. htm),了解有关求助者网络心理治疗适合度的评估。不仅咨询师本人要了解网络心理咨询的局限性,同时也要让求助者了解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局限和风险,求助者同样可以从该网站上了解到有关信息。
  
  4.2求助者身份确认的问题


  网络沟通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络沟通更直接、更放松,因此也特别适合于那些不善于表露个人隐私或敏感问题的求助者。但实际治疗中需要确认来访者的身份[16]。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安全性的考虑。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有责任保护求助者不受到伤害,有时需要联系求助者的家属、医院等机构,所以他必须知道求助者真实的联系方式。另外身份的确认可以避免双重关系。因为双重咨访关系会影响疗效。


  网络心理咨询机构应以严格的认证方式限制其计算机使用者的身份与资格,使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人无法使用该台计算机或进入网络心理咨询的系统,比如可采用电子签名的方法来获取来访者的知情同意或者传输有关咨询师的认证信息等。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为网络求助者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机会,这样既能够建立更真实的咨询关系,也能够对咨询师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4.3 网络心理咨询保密性的问题


  美国心理咨询委员会(ACA)和美国心理健康咨询师专业委员会(American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Association,简称AMHCA)的伦理守则中对于保密作出了相似的规定。加密是强有力的网络保密工具。让求助者知道如何保证其资料的安全,以及让他知道不应该在他人电脑上接受私密治疗,是很重要的。有关保密的另一个问题是,保密对咨询师来讲是必须的,但是对求助者来讲却没有相应的限制。咨询师的话可能出现在诉讼材料、出版物等任何地方。所以咨询师应当考虑与求助者讨论互相保密的问题。
  
  4.4 求助者的知情同意权


  网络心理咨询师应该公开一个有关知情同意政策和信息的网页,使求助者随时可以获得有关知情同意的信息。重要的知情同意大致包含如下内容:明确该网络咨询师服务的性质;承认网上治疗试验性的本质;公示咨询师的学位和执业资格;求助者需要提供身份和住址证明;警示保密性和私密性方面的局限和例外;提出提高安全性的建议;告知求助者咨询师回复邮件的期限以及求助者返回邮件的期限,同时求助者要知道一定的时限内得不到回复该如何处理;应该提供适当的政府、协会以及部门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和地址,供求助者随时投诉未达到管理机构要求的心理服务[17]。

   [NextPage]
  4.5 网络咨询师应当接受的培训


  网络咨询师职业伦理守则中还要求网络咨询师在独立从业前必须完成一定的培训和获得认证。首先要完成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培训;其次,还要在督导和独立情形下进行若干小时的临床实践;最后还要通过认证考试。整个过程都是为了保证咨询师能够胜任网络咨询,为求助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国外网络咨询职业伦理从实证研究到准则的制定和实施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个过程给读者的启示是尽管关于网络心理咨询存在很多争议,但是通过伦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确实可以有效地促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职业伦理准则是网络心理咨询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面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网络心理咨询,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有关伦理规范初步制定我国网络心理咨询伦理守则,使刚刚发展起来的网络咨询有章可依;另一方面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临床实践受中华民族心理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对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规范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应扎根本土文化进行研究,据此对相关规定不断修订完善,实现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研究的本土化。
  
  5 我国网络心理咨询伦理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网络心理咨询有利于解决我国专业咨询人士缺乏与心理咨询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是由于我国内地的网络心理咨询还处在起步阶段,在网络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师资培养、伦理法律和理论与技术构建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积极而审慎的对待网络心理咨询。


  就伦理建设而言,目前首要问题是有关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大大地落后于应用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专业人员需要的材料,研究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实践的伦理道德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促进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其次,普及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者伦理教育。从目前来看网络咨询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显得非常不规范,基本上忽略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的临床伦理教育。所以国家应尽快制订基本的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准则,以指导和规范当前迅速发展的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让咨询师了解网络规范、保密和知情同意等基本的职业伦理。第三,在实践领域应有专业的教育机构设置相关课程,以培养和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借助计算机专业人员建构符合安全规范和有良好操作性的网络心理咨询系统,以确保网络心理咨询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未来的网络心理咨询师也应以科学的态度迎接网络心理健康带来的挑战。首先,要喜爱它,相信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求助者。如果咨询师对通过没有视觉线索的打字与别人建立情感联系感到十分怀疑,那么在线咨询是不适合的。其次,咨询师要对键盘操作比较熟练,善于网上表达。好的在线咨询师在文本环境中交流就象没有键盘一样自然,求助者同样能感受到对方的人格魅力。第三,咨询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领域处于开拓阶段,实践者仍在探索它的界限。而且目前网络心理咨询正面临来自不同派别的怀疑、抵制甚至敌视。求助者的期望比传统面询更加易变。因此咨询师必须随时不断调整自己。第四,咨询师要掌握电脑设备的使用方法,做好各种应对的心理准备。对机器故障,需要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因为心理咨询中网络可能突然中断,电脑突然失灵,导致不能及时获得技术支持,或错发给求助者那些本想删除的信息等等。咨询师必须具备应付这些状况的技巧和能力,包括调整自己的情绪,善于应对求助者的各种反应。


  网络心理咨询正在悄悄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尽管它还存在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职业伦理规范的不断完善,它必将会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Norcross JC, Hedges M, Prochaska JO. The face of 2010: A delphie poll on the future of psychotherapy. Prof Psychol Res Pract, 2002, 33: 316-322.
  2 吴岚,张大均,余林.试论网络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32(4):70-72.
  3 Sampson JP, Kolodinsky RW, Greeno BP. Counseling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Future possibilities and potential problems. J Counsel Dev, 1997, 75(3): 203-213.
  4 李伟健,孙炳海,桑晓芳,等.我国大陆地区网络心理咨询的现实考察与未来展望.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6):702-703.
  5 Bradac JJ, Bowers JW, Courtright JA. Three language variables in communication: Intensity, immediacy, anddiversity. Hum Comm Res, 1979, 5:257-269.  
  6 Hamilton A. On the virtual couch. TIME Magazine, 1999, 153(20):71.
  7 Walther JB.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m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mmun Res, 1996, 23:3-43.
  8 Shernoff M. Cyber counseling for queer clients and clinicians. J Gay Lesbian Soc Serv, 2000,11: 105-979.
  9 Huws JC, Jones RS, Ingledew DK.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using an email group: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J Health Psychol, 2001, 6: 569-584.
  10 Kruger LJ, Struzziero J, Kaplan SK, et al. The use of email in consult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nsultee outcomes. J Educ Psychol Consul, 2001, 12: 133-149.
  11 Winzelberg AJ, Eppstein D, Eldredge KL.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netbased program for reducing risk factors for eating disorders. J Counsel Clin Psychol, 2000, 68: 346-350.
  12 Gluekauf RL, Fritz SP, Ecklund-Johnson EP. Video conferencing-based family counseling for rural teenages with epilepsy: Phase 1 findings. Rehabil Psychol, 2002, 47: 49-72.
  13 Day SX, Schneider PL. Psychotherapy using distance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face-to-face, video and audio treatment. J Counsel Psychol, 2002, 49: 499-503.
  14 Stricker G. Psychotherapy in cyberspace. Ethics Behav ,1996, 6: 175-177.
  15 Stolfe GS. Choosing an online therapist: A step-by-step guide to finding professional help on the Web. Harrisburg, PA: White Hat Communications. 2001.
  16 Kraus R. Ethical and legal consideration for provider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online. Online counseling: A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London, USA, 2004.1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