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住“铁笼子”的老人

(2009-02-27 14:12:40)
标签:

房产

发射台

南京广电集团

发射塔

范铁邦

中波

杂谈

南京中波发射台搬迁角力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明奇 | 江苏南京报道

住“铁笼子”的老人

发射塔的拉索被固定在居民楼墙上

欢迎访问官方网站:www.lwdf.cn

居民认为电磁波辐射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伤害,广电集团称居民小区是违章建筑,开发商说经过了规划局批准,规划局说开发是有规划依据的

“我头发一直在掉。”70岁的黄乃海老人告诉《望东方周刊》,他认为莫名掉头发与中波发射台的电磁辐射有关。黄乃海住在江苏南京河西地区的东宝花园,他家的西北方是南京广电集团的中波发射台,向南不到一公里则是江苏省广电集团的发射台。

“在河西北部这狭长的地带,两座相距不到一公里的发射台几乎覆盖了河西北部地区主要的居民区和中小学幼儿园。”黄乃海说。

站在高处远眺,两个发射台十几座发射塔高低不一矗立在林立的楼房间隙。

“无论是为了居民的身体健康,还是为了河西的科学发展,搬走这些发射塔是势在必行,但遗憾的是历时5年至今却毫无改观,各样的承诺如同儿戏。”黄乃海说,“我不理解的是这样的情况怎么会被忽视呢?”

南京市规划局综合处处长王宇新对《望东方周刊》说:“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我们应该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更快地化解这个矛盾。”

住“铁笼子”的老人

70岁的范铁邦自称是住“铁笼子”的老人。在自家不到8平方米的储藏室里,范铁邦请人将不锈钢焊成的网状结构嵌入墙体的内侧,六面相连,俨然一个“铁笼子”,以此来减弱电磁波辐射。

拥有130多平方的房屋面积,范铁邦更多的时间只愿呆在8平方米的储藏室,他说自己担心受到电磁波辐射带来的损害。

范铁邦所在的雅瑰园小区位于南京市河西地区的北部,雅瑰园南墙之外是南京市广电集团中波发射台。

“东南一座距离我们小区16号楼只有9米,西南一座斜拉塔的拉索扯到我们小区里。”居民方红星老人说,他比喻“居民楼和发射塔脸贴脸”。

“电波辐射对身体的伤害是隐形的。”范铁邦说自己住进雅瑰园小区后血压一直忽高忽低,到医院也查不出原因。

在雅瑰园小区与范铁邦一样感到身体不适的居民纷纷将自己的症状写下来交到业主监督委员会。雅瑰园小区居民提供的书面材料显示,他们普遍存在“头发脱落、失眠多梦、头昏脑涨、记忆力衰退等症状”。

“楼下二楼和三楼的都搬走了,房子都空着。”范铁邦老人说,“家长都不敢让孩子住在小区里。”

很显然,受困惑的远不止雅瑰园小区的居民。在发射塔群四周分布着长江之家、长阳花园、聚福园、市残联宿舍、馨瑰园、东宝花园等近10个居民小区。距离发射塔不到100米处还有一座东阳小学。

而且,在南京广电集团中波发射台向南不到一公里处是江苏省广电集团的中波发射台,那里同样是中波发射塔与居民楼交错林立。

“河西北部主要居民小区和中小学幼儿园都在省市两个发射台辐射污染覆盖之下。”在家住东宝花园的黄乃海看来,中波发射塔污染在所难免。

“当初买房时我就意识到发射塔辐射问题,去询问开发商的售楼人员,得到的答复先是‘没有污染’,后又是‘都停止工作’了。”范铁邦说,“我是教物理的,他们骗不了我。”

事实证明发射塔并没有停止工作。始自2004年,居民们在向开发商“理论”无果后,转而向政府部门投诉。中波发射台周围的1800多户居民联名向江苏省和南京市有关部门投诉,要求将发射塔搬走。

“时值南京举办全国十运会,为了不给南京市抹黑添乱,居民们自发停止了一系列维权行动,我们相信政府会妥善解决这个关系居民身体健康的问题。”黄乃海披露,“当时鉴于我爱护南京的表现,鼓楼区有关部门还专门请我吃了一顿饭。”

广电集团认为他们也是“受害者”

2004年4月份,在雅瑰园等小区居民几番“声势浩大”的投诉之后,江苏省辐射环境检测管理站对发射台电磁辐射环境状态进行了监测。

该站4月6日出具的监测报告显示,在28个监测点中,只有两个位于发射塔之间的监测点场强超过40v/m。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电磁波频率范围0.1MHz~3MHz,公众照射剂量导出限值是40v/m。

但该报告最后却建议,“为保障周围居民的健康,同时保证发射效果不受影响,建议南京市政府尽快制定中波台搬迁计划。”

这样的监测结果受到雅瑰园小区居民们的质疑。

“我们也请省环保厅辐射监测站前后两次对中波台辐射状态进行检测,检测表明周边小区电磁场强大多在40v/m以上,最大值达到93v/m。”范铁邦说,“检测的全程由小区业主陪同并记录。”

范铁邦说,根据《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相关规定,电波电场强度超过l0v/m的地区属于不能建有居民区和学校的污染区,以这个标准,周边小区的辐射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在之后与南京广电集团的不断交涉中,居民们了解到南京广电集团似乎也是“冤大头”。

相关资料显示,南京广电集团位于江东街的中波发射台早已于1985建设并投入运行,其时发射台天线四周均为大片农田,天线场地外也只有少量农民居住。

根据国家相关的技术要求,中波发射场地方圆300米以内属于保护地带,方圆300米范围内的地下全部由铜网铺设,地面上不能有建筑物。但随着河西地带的开发,中波发射台的“领地”逐步遭受“蚕食”。

2005年4月5日下午,在鼓楼区江东社区会议室,南京广电集团的代表与雅瑰园小区居民代表举行了沟通交流会。

该次交流会上,南京市广电集团的代表披露,自上个世纪90年代河西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之后,南京市规划局审批土地时也不再和广电部门打招呼,致使发射站周边出现大量违规违法建筑,导致电讯覆盖范围下降。他们也多次向有关部门报告,但收效甚微。

广电集团的代表还以发射场地西侧的馨瑰园地块为例,该地块在1998年就批给苏宁地产了,正是由于广电部门的多次交涉,让该地块到2004年才开工建设,苏宁馨瑰园最终还是建起来了。

与会的南京广电集团代表还表示,与发射塔一路之隔的长阳小学,其选址同样是经过一番博弈后的结果,广电集团的人找到市、区教育部门沟通,还找到鼓楼区的副区长交涉,但小学最后还是建起来了。

“到目前,雅瑰园的一个角,馨瑰园的一个角和省残疾人职工宿舍的一个角都已经挤进发射台的保护地带。”南京市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陈小平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周边的楼盘像一个桶一样把发射台给包起来了。”

南京广电集团认为他们也是“受害者”。

开发商与规划局的解释

走进南京广电中波发射台场地会发现一个怪异的现象,一座斜拉塔西向上下两根斜拉索竟然固定在馨瑰园小区一栋楼的墙壁上。

“是造成既定事实了我们才发现,但拉索已经被建到房子里了,几经交涉后请来北京的专家做了技术处理,上面那根是剪断后固定在墙体上的,下面的那根是穿过墙体锚在房屋中的地上。”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陈小平说,“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在南京广电集团和部分居民看来,正是开发商的“强势进入”才导致了后来的居民小区和中波发射台之间的矛盾。但这样的看法让开发商也感到“委屈”。发射台北侧的雅瑰园小区和西侧的馨瑰园小区都是由苏宁地产开发建设。

2月17日下午,针对上述的一些说法,苏宁地产法律顾问王丽娟受公司委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王丽娟表示,对于发射台周边的地块,政府是在明知道有发射台的情况下对外公开招拍挂的,苏宁地产是合法取得了地块开发权。

“我们是按照政府出台的规划来开发的,是经过各级行政机关严格审批的,没有越雷池半步。”王丽娟表示,开发如果存在“蚕食”的情况,“规划部门不可能放任不管。”

既然明知有发射台这种特殊设施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又将居住区规划进发射台的保护地带?

2000年11月5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第六条中明确规定:严禁在中波天线周围250米范围内建筑施工,或者以天线外250米为计算起点高度超过仰角三度的高大建筑。

按此规定,进入发射台“领地”的楼盘无疑属于违规建筑。

“从1994年开始河西规划,当时谁也没想到十几年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发射台与居民区的矛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的矛盾。”南京市规划局综合处处长王宇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当地居民投诉发射台辐射污染的问题,江苏省政府曾专门召开会议研究。

王宇新将居民与发射台之间的矛盾归结为“规划建设时序”问题。

“规划在前,实施在后,实施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情况是发射塔地块的开发建设一直在进行,而发射塔的搬迁却一直在议论。”王宇新说,“就好比是人走路,只动一条腿肯定会有问题。”

王宇新表示发射塔地块的开发是有规划依据的。

根据2007年整合出版的《河西新城区部分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南京广电发射台所处地块被规划为科教研设计用地。《2002年河西新城区总体规划》对该地块的用处做了相同的规划。

王宇新介绍,在更早的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明确规划将河西发讯区迁移。

“所以,目前的问题不是规划的问题,而是搬迁的问题。”王宇新认为发射塔搬迁的责任主体是发射塔的业主单位南京广电集团。

五年搬不动的发射台

“搬迁年年喊,但年年都不搬。”范铁邦感到很无奈。

早在2004年2月25日,南京广电集团办公室在对居民的回复中称,中波发射台的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电磁波对城市居民辐射和改善中波发射效果的办法,搬迁工作已经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关心搬迁工作,争取一年时间完成搬迁。

同年4月南京市市长信箱回复居民,市政府以及发射塔所属单位的各级领导都对发射塔电磁辐射问题予以重视,将发射塔搬迁提到议事日程上。目前,正在选址、规划、论证,力争当年底或第二年上半年对发射塔进行搬迁。

此后几乎每年的江苏省和南京市“两会”上,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尽快搬迁河西广电发射塔”。

2005年4月10日,南京广电集团在回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中表示,“集团已将中波发射台搬迁列入2005年重点工作项目,在年内完成发射台选址、立项、技术论证和搬迁准备工作,一旦被立项并资金到位便以最快进度完成搬迁。”

同年5月,启动南京中波发射台搬迁工程被正式列为“2005年南京市市长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的第23条,纳入到全市工业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目标中。

2006年1月28日,南京市政府批转南京市建委关于《2006年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任务组织实施方案》,明确将实施江苏省电台、南京市电台发射台的搬迁列入2006年南京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十大工程任务”。

直至2009年1月12日,有消息称江苏广电集团的发射台将搬迁至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莲花塘,而南京广电集团发射台则丝毫没有搬迁的迹象。

“我们维权还是有信心的,看见一丝希望会欣喜,但经过这么五六年的折腾,各样的承诺如同儿戏,我们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范铁邦对《望东方周刊》说,“开发商能将发射塔的拉索建到房子里,他们难道这么多年还找不到一块搬迁的地址吗?”

其实早在2004年5月24日,南京市规划局就在回复江苏省政协委员的提案中明确表示,“上坊点作为南京市电台发射台新址推荐方案,已经上报市政府组织论证。江宁镇点作为江苏省电台发射台新址推荐方案,比选方案正在研究中。”

南京规划局综合处处长王宇新介绍,在2006年11月16日,规划将南京电台发射台新址定于江宁区谷里街道箭塘村。

2月17日下午,南京广电集团广播综合办公室回复本刊记者,“原定用于南京中波发射台新址建设的该区谷里街道箭塘村地块,因为一些客观上的原因,现已无法出让。”

搬迁背后的利益考量

因为江苏电台发射台新址被确定在江宁区谷里街道,南京坊间一度有“省台抢了市台新址”的说法。对此,南京市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陈小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是那回事。”

“由于发射台新址需要满足特定条件,连续几年来我们与市相关部门先后跑了南京周边的很多地方,在2007年确定下来在江宁区谷里街道的箭塘村。”陈小平表示,缘于现有的发射台功能受到损坏,而且搬迁是城市发展大势所趋,他们也早想搬迁,但最困难的是选址。

陈小平介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电台发射台必须建在距市中心18公里范围内的开阔地带,而在南京距离市中心18公里左右的位置大都是丘陵地带。

“省委常委会发了一个常委会纪要,省台发射台的新址就定下来。江苏省台发射台新址离南京市台发射台新址有4公里左右。”陈小平表示,“一个街道建两个发射台,地方压力很大,这也是市台新址出现变数的原因。”

江苏广电集团技术部主任徐北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两个发射台搁在一起,当地群众也不愿意看到。”徐北骏告诉本刊记者,省台发射台迁址目前尚未立项。

很显然,选址的背后是利益的诉求。

“省台要划八九百亩地,市台要划400亩地,两个加起来一下子就要划掉1200多亩地,这对一个街道办来说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陈小平说,“选新址的关键是划土地,南京每年就那么多指标,一划一大块是谁都会‘心疼’。”

陈小平也为中波发射台搬迁算了一笔账,“河西发射台场地中有八九亩是属于南京广电集团的,把这部分地卖掉可以作为在偏远地方的买地款,但拆迁安置费这一大笔费用却没有出处。”

陈小平了解到江宁谷里地块拆迁安置费用每亩需要50万元,这样一来,发射台新址所需400亩土地的拆迁安置费就要高达两个亿,“整个集团2008年亏损4000多万,这笔钱根本拿不出来。”

“能划到一块合适的土地,能解决掉拆迁安置费用,搬迁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陈小平表示,原想正好赶上2009年南京市财政也有所松动,能解决一部分经费,但眼下新址选定出现了变数,发射塔什么时候搬迁还是个未知数。

而在河西发射台四周的居民们,也正焦急地等着发射台搬迁的好消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