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白鸦明明东栅西栅乌镇似水年华逢源双桥昭明书院 |
分类: 旅行笔记 |
多年前的一个暑假,我租来成套的《似水年华》看了好几天,自此落下了心病。时常念起仿佛是远在天边的那座小镇,她有个简单的名字,乌镇,却让人浮想联翩。
在冬季悄然来临时,我恰巧在离这个小镇不远的南方小城享受着难得的秋日。本以为注定要错过的旅程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非去不可。
临行之前,有人告诉我,如果在东栅和西栅之间做个选择题的话,就去东栅。后来又有人说如果花钱去乌镇,一定要去看西栅的夜景。无奈我不喜欢做选择题,而且这次到桐乡又没带相机出来,即使眼看着夜景也留不下照片。再退一步说,我是个不喜欢自拍的人,去过的地方很少留下自己的影像。所以,我只是想,走着瞧吧。
在前一天晚上我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和同事们分头行动。依然习惯一个人出行,搭公交到汽车站坐上没花费多少时间,坐在开往乌镇的小巴上,一直想跟售票员打听需要多久到达终点,但还是忍住了,侧脸看着窗外的树木、建筑和行人,想着终点总是会到达,于是变得平静。小巴开过一片又一片农田的间隙,见到一种长满硕大金黄色果实的植物,后来到了乌镇站在一棵柚子树下,才认出它来。
旅途并不漫长,从出发到乌镇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反而让我有些不适应。期望已久的事情忽然这么容易实现,有些如梦如幻的难以置信。
坦白说,我方向感很差,但就是这样,还是靠着一股虎劲傻里傻气的走对了路。孑然一身走在午后的乌镇街道上,有些肃冷,下意识的缩了缩肩膀,想起了一些事情,想起了一些人,想起了一些过往,想起了一些美好,想起了一些遗憾……
这些“念想”在转角消失不见,近了,然后进了乌镇。
我的确没有老实的去做那道选择题,购买了东栅、西栅的联票,既然近在眼前,不要偏颇了彼此吧。
穿过一片竹林,阳光洒下斑驳的影像。树木还绿着,水也绿着,听带团的导游讲解说,走廊边的座椅叫做“美人靠”,于是许多妇女就靠了上去,事实上她们并没有变作美人。我想,之所以叫做“美人靠”的原因,并不是靠上去就可以变作美人,而是美人靠上去才好看。
东栅。逢源双桥。
不记得这里是不是似水年华男女主角相遇的地方了,却仍然毫无理由的喜欢。走过逢源双桥时还听到导游在讲述电视剧里德情节,逢源双桥大概是寓意左右逢源,在心底倒没觉得这座桥能给自己带来财运或是物质上的奖励。小心翼翼的走过逢源双桥,又在不远处的转角回过身来,取出相机留下一张照片。也许,逢源双桥,仅仅是固定的两个人一段爱情的开始,就像《似水年华》中的黄磊与刘若英。
姐姐恰到好处的一条短信,是问候。逢源双桥上方的阳光有些刺眼,但是暖暖的。家里如今已是冬天,江南的小镇不太冷,嘱咐姐姐放心,随后我也放心。离家又是半月多,归期不算太远。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青砖灰瓦。香樟树,南天竹,阳光晃眼,天很蓝。
三白酒。一进倒酒坊就闻到浓郁的糯米香甜,泥封的酒坛摆满了空地,后来离开乌镇时我才买了瓶三白酒,看上的确实用作包装的印花布口袋,可以拿回去给妈妈做钱包用。
染坊的印花布从十几米高的架子上垂落而下,在风中摇摆,导游说真正的印花布只有蓝色和白色两种颜色,我不懂这些,但还是觉得简单又好看。
晴耕雨读,《似水年华》拍摄主要场景之一,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当时,文就是在这里跟老馆长一起修缮图书,如此耐心的等待,才等来了一段故事。
三白酒,印花布,木雕,钱币馆,民俗馆,茅盾故居,修真观……
一路走来,最合心意的竟还是那座不起眼的逢源双桥,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西栅。昭明书院。
我的方向感很差劲,在一处水果摊买了三根香蕉后同摊主打听出西栅的方向,由着一股傻里傻气的虎劲,硬是闯进了西栅。
渡船,上岸。西栅大街要安静了许多,没有东栅那么多的商店,到处打着夜宿乌镇的招牌。听说过乌镇夜景的美,却不打算留在这里过夜。知足,才会更加懂得珍惜和享受。
酒吧,长廊,弄堂,关帝庙,水上戏台。
有时候在某座桥上略作停留,或看远处的游人,或看水墨江南,或看小桥流水,或看桥下穿过的乌篷船,有的船上还束缚着我认为那是鸬鹚的水鸟。
在桥中间站定,闭眼,放松,午后的阳光打在眼睑,像是有红晕的光温暖着眼球,有风吹过,除了安静,还是安静。
昭明书院。如果说东栅的逢源双桥让我记忆犹新,西栅的昭明书院同样让人不愿离去。
进门,右手边是一堵写满了记忆的墙。有人写下思念,有人写下祝福,有人写日记,有人示爱,有人祈祷,有人涂鸦,有人做出约定……我也未能免俗,用笔在沃尔玛的小票上写下一行字:一切都好,继续走,不要停。随后用图钉深深的钉在了墙上。
书院里很安静,好像除了摆放的错落有致的书架和它们上面整齐的书之外,再无他人。靠窗的位置放着木质的椅子,每张椅子上面都有一个靠枕,这是我见过的最舒服最适合读书的地方了。脚步也下意识的放慢,轻起轻落倒有些蹑手蹑脚走夜路的感觉,还是听得到鞋底与青石地板接触发出的声响。
在书馆内一角看了李荣华女士的油彩画,虽不懂绘画,但也看得出活色生香,跃然纸上。
一杯菊花茶,一副眼镜,阅览室的一角安静的坐着一个女孩,有阳光从窗口洒进来,偶尔听到书页翻动的声音,我悄悄的路过,未敢打扰这难得的清净。
最后,总是要说到离开。
乌镇,商业化和认为的痕迹日渐明显,西栅大街上就挂着“请导游的喇叭不要扰民的标语”,看到乌镇如今的改变,不知乌镇的原住居民会作何感想,他们是满足于商业化带来的不菲收入还是更期望回归以往的宁静与祥和。
临走,我喝下一瓶三白酒,把自己整晕了。就让乌镇的美好印象在脑海里多停留些时间吧,至于酒醒之后,
刘若英说,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
我却只能告诉自己,一切都好,继续走,不要停。
再见,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