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酱油、一壶醋,谁曾想,这些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大上”的,与市井生活休戚相关的消费行业成为了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团宠”,诞生了一只又一只令人艳羡的“大牛股”。
当然,大消费类公司业绩好、人缘也好,但毕竟都涨了很多了,消费板块的行情也已延续多年。
那么问题来了,大消费板块到底贵不贵,还能不能买?除了食品饮料外,农林牧渔、休闲服务、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一众大消费行业中,到底哪个行业更有想象空间?
涨了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过去十年,无论中国股市还是美国股市,消费行业都是“牛股集中营”。
统计显示,过去10年58只10倍股中,来自医疗保健、日常消费、可选消费等与大消费相关的个股达23只。再看美股市场,过去10年130只10倍股中,与消费相关个股达54只。
二级市场的资金,往往有着敏锐的嗅觉,其背后的玩家可能拥有着世界上最好的头脑,“哪里最赚钱,资金就往哪里去”。那么大消费行业被这些最聪明头脑看好的基本逻辑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消费行业一直被看作是“拥有护城河的好生意”。翻译翻译,好生意就是能挣钱的生意,拥有宽的护城河就能有长期持续稳定挣钱的可能性。
符合大众直观认知的一点是,消费行业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同时又有盈利稳定、现金流充沛等特点,尤其是行业龙头凭借长期建立起来的品牌壁垒或规模优势,盈利能力大概率能维持长期的稳定或提升。
长期看好消费的逻辑不变
从当前来看,消费板块正处于明显的盈利上升周期中,长期表现可期。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中国消费市场提升空间广阔。
统计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2019年为45.7%,远高于同期其他国家;随着我国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居民消费存在广阔提升空间。虽然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消费造成一定影响,但随着疫情控制稳中向好,我国实体消费正逐渐回升。其中,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实物类消费行业具有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表现较好,“宅经济”等新消费模式、服务型消费成为新消费增长点……长期来看,消费“赛道”仍具有较好的增长潜力。
风险,当然也是有的。
不可否认,近年随着消费板块持续走强,许多个股市盈率不断创出近年新高。从细分行业来看,消费板块估值分化明显。以生物制药行业和零售行业估值为例,生物制药行业的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高位,而零售行业估值却处于历史低位。
或许不再是随便拾取都是黄金的年代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把握消费板块投资机会,未来更需要依靠专业的知识从中甄别,精选好资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