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语文课堂第一课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及教学模式感想
(2012-10-15 14:02: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中年级语文课堂第一课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及教学模式感想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有的认为教学内容不好安排——初读课文、学生字太简单;初读课文、学生字,再讲读课文量太大。(有的认为第一课时没什么可讲的,有的认为第一课时讲不出什么闪光点,但我认为第一课时能呈现一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那么第一课时究竟怎么安排比较合理呢?我以为下列环节不可少: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环节不可少。
二、初读课文环节不可少。
现在很多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读通课文的训练,以致课文学完了仍有很多学生书读得结结巴巴,一点感情也没有。所以在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可以一段一段地“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
三、生字教学环节不可少。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对词语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年级段把握在“了解”层面,中年级段发展到“理解”程度,高年级段则要掌控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生字的书写指导环节更不可少。
四、理清文章脉络不可少。
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对话交流,抒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
五、切入重点,设置悬念环节不可少。
第二学段:第一课时模式
一、出示课题,解题(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2、出示词语,巩固积累。
3、点出生字,指导书写。
4、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步体会重点词的意思,并思考文章的大致内容。
5、指名叙述文章的大致内容,指导说话。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读文,了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再检查读,边正音,边研究。
3、汇报交流,教师引导。
四、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试着按文章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板书,总结内容。
3、学生练说,规范表达。
五、扫读全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提问,简单的问题可随机解决。
2、归纳出一、两个有指导性的问题留作第二课时研究、学习。
(学生词语的考查应以生字带出的词语和书中日积月累中的词语为保底,对于学生个人积累的喜欢的词语,不必强求其必须会写,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反复见面,重复识记,帮助掌握,在写作中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