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征主义诗论概要

(2007-10-30 16:57:16)
标签:

知识/探索

 象征主义诗论概要
贺 天 忠(整理)
    象征主义的鼻祖是美国诗人爱伦&坡,19世纪后期才在法国兴起了象征主义文学运动。1886年,一笔名叫让·莫雷亚斯的年轻诗人,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份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象征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是来源于18世纪瑞典的神秘主义哲学家史威登堡的“对应伦”。他认为上帝作为实体和形式的统一,是不可描述的;但上帝的本质可以从它的爱和智慧的品格中得到解释。上帝如同精神的太阳,它的温暖是爱,它的光明是智慧,这同自然界中的太阳是对应的。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在可见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都存在这种彼此契合对应的关系。他还认为,宇宙中的每一事物都属于一个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目的、原因和结果这三个度联系起来,而每一目的只通过人来完成。这种思想给象征主义者以极大的影响。1886~1891年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昌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马拉梅的《诗与散文》、拉弗格的《善意之花》和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等。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先驱式的人物。他认为颜色、轮廓、声音、香味都具有精神上的含义,这种含义通过作者的想象力在作品中得以体现。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感应》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感应”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感应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感应、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感应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一般把象征主义这场文学运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的基地在法国,它崛起于19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达到顶峰。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1891年,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向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征主义艺术标准,象征主义流派从此解体。但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艺术风格,影响却非常深远。90年代后,象征主义在法国本土上渐趋衰落,开始向欧美各国传播、扩散。后期象征主义活跃于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间。其中大体又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阶段,主要代表是吉皮乌斯、巴尔蒙特、勃留索夫、别雷等一批俄国诗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三四年代是后期象征主义的第二阶段,出现了法国的瓦莱(雷)里、克洛代尔、亚默、圣琼·佩斯、英国的希蒙斯奥地利的里尔克、比利时维尔哈伦和美国的艾略特等象征主义诗人和评论家。而法国诗人的瓦莱里和爱尔兰诗人叶芝是后期象征主义创作和理论的主要代表。也有学者将后期象征主义的第一阶段独立出来,称之为“中期象征主义”。在后期象征主义时期,还产生了几位卓有成就的象征主义戏剧家,最著名的是比利时的梅特林克、德国的霍普特曼。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象征主义风行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意念含义,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在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史上,象征主义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现代主义中其他流派如意象主义、隐逸派等都深受其影响,甚至可视其为象征主义的变种.象征主义在艺术表现上反对空间原白的述叙,讲求通过运用暗隐对比等手法对客观世界(隐、晦、朦胧、梦幻般的)进行描述,折映表现出主观世界(美的世界或丑的世界)的瞬变化.其意域上追求唯美的、纷繁、隐秘的境地.其手法的运用与中国古典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对深邃妙远意境的追求有异曲同功之妙.
    瓦莱里的象征主义“纯诗”论

  象征主义的“纯诗”论的核心有两点:其一,诗不能沾染散文因素,纯诗是一种“用耗竭的手段逐步排除诗中的散文因素而得到的诗。其二,诗应当富于音乐美。这个由波德莱尔倡导的主张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一贯信条,魏尔伦要求“音乐先于一切”,创造了“无词的的浪漫曲。吉皮乌斯提出“诗是统治世界统治心灵的音乐”,写出了行云流水般动听并且有巫术般暗示魔力的诗句。瓦莱里要求诗以新奇的声音、节奏、韵律组成一个纯粹的音乐世界。简而言之,就是两句话:纯诗拒绝散文化,要有音乐性。

  作为象征主义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西方的“纯诗”理论依次经历了爱伦"坡"神圣美"论、波德莱尔的"最高美"论、马拉美的"纯粹本质"论这样一个渐次的历史过程,才在瓦莱里手中得以最终的提出,表达了象征主义的审美理想和创作追求。1920年,瓦莱里在为柳西恩.法布尔的诗集《认识女神》所撰写的前言中首次提出“纯诗”概念。到1922年至1923年瓦莱里对“纯诗”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发:
  “
我说的‘纯’与物理学家说的纯水的‘纯是一个意思。我想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创作一部完全排除非诗情成分的作品。我过去一直认为,并且现在也仍然认为这个目标是达不到的,任何诗歌只是一种企图接近这一纯理想境界的尝试。……
  “‘纯诗’这个术语并不妥当,因为在人的头脑里,它是与道德的纯洁性的概念联系着的,而我们在这里并不涉及这个问题。相反,我认为纯诗的思想完全是一种分析性的思想。总之一句话,纯诗是从观察中得到的一种想法,它当然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诗歌作品的一般原则,引导我们去进行非常艰巨和非常重要的研究,研究语言与它对人的感化作用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和多方面的关系。不提纯诗,而用绝对的诗的说法也许更正确。绝对的诗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对于由词与词的关系,或者不如说由词的相互共鸣关系而形成的效果,进行某种探索。实际上它首先要求研究受语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在这里,瓦莱里已将对“纯诗的思考集中在语言方面上,并明确表示“纯诗”只是一种企图接近却难以达到的“纯理想境界。后来,瓦莱里又通过“对诗歌意义强调”的论述,对自己的“纯诗理论进行较为完善的修正与补充。

  瓦莱里的象征主义精神:1)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现实世界是可鄙的不真实的,象征主义力图超越现实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感受真切存在的激情、感觉、丰富的思想、幻想。即透过现象,力图感受内在本质的体验。2)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决不屈从于大众口味,打破审美惰性,引导读者产生新的审美情趣。3)追求独特的精神个体性。象征主义诗人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精神上一致反对只写人性的共相与普遍性,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瓦莱里还就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提出了他的音乐化理论:1)诗的语词与诗的感觉、心情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的整体效果。2)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联系,普通世界中的一切人与事与我们的感觉相互联系,产生共鸣。3)语言的音韵谐美节奏合拍。

  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人,代表作有诗集《莪辛漫游》、《芦丛之风》、《钟楼》、《盘旋的楼梯》、《驶向拜占庭》和诗剧《心愿之香》、《幻泉》、《胡立痕的凯瑟林》、《1916年的复活节》等,论文被收入《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等书中。

  象征的内涵和象征主义美学风格

  提出诗歌的“隐喻符号”与象征的“玄想符号的区别在于“后者被编织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中” 。其意思是,象征的玄想符号包含隐喻因素,但在诗中被组织到完整的意象体系中了,也就是说,与隐喻相比,象征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体系化的,象征是隐喻的体系。

  隐喻与象征的区分:认为“当隐喻还不是象征时,就不具备足以动人的深刻性,而当它们成为象征时,它们就是最完美的了。”这就是说,(1)象征具有隐喻性,或隐喻是象征的基础;(2)象征高于隐喻,是隐喻的提升,比隐喻更深刻、完美和动人。

  关于象征的内涵,叶芝说:“全部声音,全部颜色,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却又是很精确的感情。”这种全部形式与精确感情之间的关系就是对应的象征关系。而且,“一种感情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颜色、声音、形状、或某种兼而有之之物——之前,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不可感知的,也是没有生气的。”这就是说,形式与感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象征关系,一方面,形式通过象征能唤起对应的感情;另一方面,感情也需要寻找对应的形式才能得到表现,获得生气灌注。因此,叶芝认为,“诗歌感动我们,是因为它是象征主义的。

  叶芝还对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风格提出了具体要求:(1)“抛弃为自然而描写自然,为道德法则而描写道德法则”的做法,不满足于表现外在世界,而要使诗“显露它心中的图画;(2)摆脱外在意志的干扰,努力追求“想象力的回复以及认识到只有艺术规律(它是世界的内在规律)才能驾驭想象力”;(3)凭借这种想象力“找出那些摇曳不定的、引人沉思的、有生机的韵律”,发现“各种形式和“充满着神秘的生命力”的美;(4)“诚挚的诗的形式”“必须具有无法分析的完美性、必须具有新意层出不穷的微妙之处”。这四点要求实际上提出了用最丰富的想象力、最完美的形式和韵律,在排除外在世界和日常意志的干扰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微妙的内心世界。

  两种象征: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所谓的“感情的象征”即“只唤起感情的那些象征,而“理性的象征”则“只唤起理念,或混杂着感情的观念。在叶芝看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象征的无穷魅力。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象征的创造:理性与神迷结合。

  一方面,叶芝认识到象征的创造,往往有着非理性的、神秘的一面。叶芝认为艺术象征体验的获得与创造需要一种似睡似醒、出神入迷的精神状态,“在创作和领会一件艺术品时,尤其是如果那件艺术品充满了形式、象征和音乐时,会把我们引向睡眠的边缘”。这自然是一种近乎无意识的非理性状态,真正的象征须在这种似乎神秘的心意状态中才能萌发出来。

  另一方面,叶芝更强调理性在孕育灵感和象征时的作用。认为凡是出色的艺术家,常常具有某种哲学的或批评的才能。他说,“常常正是这种哲学,或者这种批评,激发了他们最令人惊叹的灵感,把神圣的生命中的某些部分,或是以往现实中的某些部分,赋予现实的生命,这些部分就能在情感中取消他们的哲学或批评在理智中取消的东西。”于是“灵感就以令人惊叹的优美形式出现了。他深刻地揭示了二者间的内在一致性,和理性对灵感的激发、催化、培育作用。

  从重视理性的观点出发,叶芝也批评了某些非理性主义的美学观。

    象征主义文论的基本思想是:象征中,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的关系有别于普通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普通符号的能指具有突出的外在指向性。它指向它的所指,在信息的传达过程中,能指充当媒介,为所指服务。相对于所指,能指自身并不重要。但在象征中,一方面象征物具有外在指向性,将接受者导向被象征物,象征物是被象征物的载体;另一方面,象征物又具有自我指向性,它服务于被象征物,但自身并不是无足轻重,它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一个高明的象征,它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在文艺作品中,象征物的完全的自我指向性只是一种理想。一个象征物几乎必然会产生某种东西。即使欣赏者不一定能从中分析出决然可辨的意义,也能从中悟到某种可意会而难言传的东西——意味。另一方面,象征物这种外在指向性又是有限度的。一篇满是教训的诗是不易受读者欢迎的。文学史上成功的作品几乎都是有“教育意义的”,一些作品的“教育意义”还多得过分,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喜欢它们。
    象征的基本意义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第一,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象征使用于作品的局部,居于从属地位,为作品的整体意图效力。其意义也相对明确、单纯。第二,一种文学观念。这种象征被上升为一种创作原则、一种文学精神乃至一切艺术的本质。第三,一种思维方式。象征思维的根本就是借助相对直观、相对熟识的事物去思考和认识相对隐秘、相对陌生的事物。第四,一种存在方式。我们周围的事物在进入我们意识领域之前,在被我们象征化、符号化之前,是无意义的或者是不存在的。与其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事物组成的世界中,不如说我们被包围在一张由各种象征符号织成的巨大网络中。英国学者卡莱尔说:“人们有意无意地在象征中,并通过象征而生活、工作、存在。”
    象征的世界观和类型。象征构成的二元机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外在体现。这种世界观,不妨称之为象征的世界观。象征的世界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二元的,又是一个整体。整体观念的核心则是感应思想。感应有两种,第一种是水平感应。既是同一种类、同一层次的物与物之间的相似与契合。象征主义的水平感应主要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感应。它是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的渗透和转移。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通感”现象。第二种是垂直感应。就是事物所激发的感受与情感、观念之间的契合。因为这种感应里的感应物处在不同的层次或平面上,而不像水平感应里的感应物同属一个种类、一个层次,因此,在垂直感应里就有一个由表层感应物向向深层感应物的下潜行为。实质上,垂直感应体现的是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的关系。水平感应体现的往往是同一诗内象征物之间的关系。
    象征主义是暗示的美学。暗示是象征最突出的特征,也是象征主义最突出的特征。法国诗人莫雷阿斯在《象征主义宣言》中指出:“象征艺术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从来不深入到思想观念的本质。因此,在这种艺术中,自然的景色,人类的行为所具体的表象都不表现它的自身,这些富于感受力的表象是要体现它们与初发的思想之间的秘密的亲缘关系。”这说明象征物具有外在的指向性,诗中的“具体表象都不表现它的自身”,而指向其后的思想和情感。另外,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意味着被象征物的不确定,也就是象征意义的暧昧和无限。这就是“暗示”,也是暗示的本质所在。马拉美认为:“暗示,才是我们的理想,一点一滴地去复活一件东西,从而展示一种精神状态,或者选择一件东西,通过一连串疑难的解答去解释其中的精神状态:必须充分发挥构成象征的这种神秘作用。”象征主义奉“暗示”为艺术的圭臬,以之为诗歌创作的法宝。从主观方面来看,暗示是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的反拨。如果说,在文学的内容方面,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还能并肩而行的话,那么,在内容的表达方式上,二者就分道扬镳了。象征主义屏弃了一览无余的直陈和直抒胸臆的呐喊,而选择了更为复杂和具有涵容性的暗示。
    语言的革新。这主要涉及到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1)从句法方面看,象征主义诗歌屏弃了传统的意象连接方式。意象之间往往去掉了解释性和连接性之类的语言,意象之间出现了大块空白。同时,他们给予了诗中诸意象一种内在结构、情绪,像波浪起伏的水流,把同一种律动传给了貌似孤立的石头们。这就是所谓的“情绪类推”。用情绪这根看不见的红线,将诸意象串联起来。如马拉美的《海风》:“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2)从语义方面看。当语词被置于一个全然陌生的语境中,它无法一如既往地产生熟悉的语义。借助语境,通过反常的语句组合,象征注意诗歌弱化、乃至完全颠覆了语词固有的语义(辞典的意义),而增生一种“现场意义”——只在此地此时,只在这一个语境中才产生的意义。(3从语用方面来看。语言本身是一种普泛的工具,具有超个人性和超具体情境性。但在象征诗歌的语言变革中,一些语词的意义已由辞典的意义转换为现场意义。这一转换,打破了语词与辞典意义单一的、对应的关系。它一方面使一个语词能与更多的指示物相连接,使语词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这是一种横向的扩展。另一方面,这种转换又给予语词更直接、更有力的指称能力,使语词由泛泛的类属概念变成能表达此地此时一种微妙独特的主观感受的语词。这是一个纵向的深入,点上的力量的加强。这样的语词就不是空洞干瘪的外壳,一种万能的工具,一个抽象的原则,而变成一种操作性、情境性的语言。

象征主义是一场特定时期的文学运动。它再次把文学运动的视野从外在世界转向了内在的精神世界,企图去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莫雷亚斯语),以此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但它不是回到了浪漫主义。它大力倡导暗示的美学,屏弃了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艾略特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诗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象征主义对艺术主体的重视和对象征物的执着追求,又使它与丹纳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分道扬镳。象征主义不仅反叛了当时和此前盛行的几种文学思潮,而且也为西方当代文艺思潮开拓了新路。它对文学和艺术的根本精神的探求,给后人留下了一批很大的财富,在西方文论史上不失为一场超越时空的伟大探险。如瓦莱里的“纯诗”理论、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以及一些俄国象征主义理论家对二元世界的论述等等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