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顾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下为存款准金率公布次日沪指表现一览表:
二、货币政策原则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有一条我们常说的规律或者叫准则——“逆经济风向行事”。意思是这样的:总需求过大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压缩总需求,比如: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政府购买,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等;总需求过少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扩大总需求,比如:增强政府转移支付,加强政府购买,买入政府债券等。
政府为什么能够做到“逆经济风向”呢?因为在政策制定者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比广大投资者更先、更准确获得最新经济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作出对经济运行的判断。当经济状况发生转变的苗头时,立即施行新的反向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以预防经济的波动。
因此,如果说我们要进行证券投资,而又自己把握不了方向时,不妨参考下经济政策的方向。国家发布的经济政策无疑是最具权威和准确判断力的,而且这个信息是面向大众公开的,如果能够把握住大的方向,至少对我们的中长期投资会大有益处的。
前几年一位央行副行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社会广大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不要总是试图和央行货币政策博弈。实践证明,博弈的最终结果是被无情的淘汰出局。如此,投资不妨懒一点,跟着大的宏观政策走,做一个“捡便宜”的投资者!
三、历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回顾与总结
2007年初到2008年的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效果极具杀伤力的货币政策工具被频繁使用,而且基本上保持了一两个月上调一次的频率。与此同时对应的是,股市在节节攀升后于2007年10月16日创造了历史高点6124.05,之后一路下跌并与2008年10月28日又创造了阶段性的历史低点1664.93。如果说我们在2007年1月央行开始提准时就卖掉全部股票,那么经历了一年的过山车行情后,我们的财富还是停留在了一个较高的点位水平上,而不是缩水若干成。
从2008年12月25日到2010年1月18日,央行在存款准备金率上保持了罕见的沉默,一年的沉默表示了央行对于前一年数次调整后经济状况水平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当时的经济状况是符合央行的预期的。实践也证明:那一年股市从1832.36涨到了3238.25,近乎一倍的收益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敏锐地发现央行在存款准备金率上的无动于衷,那么及时的介入股市操作,哪怕是在央行再次发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再出来,年收益率也能够跑赢一年期存款利率的。
从2010年1月18日到2011年12月05日,经历了前期股市近乎翻倍的涨幅,央行再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在一年半时间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1次,几乎平均一月一次,这个情况表明了央行对经济可能持续过热的担忧,做为股市的反应,上证指数从3238.25点回调至2327.61点。同理,倘若我们能跟随存款准备金的调整进行操作,这为期两年的900个点的漫长回调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2011年12月25日,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年2月24日,央行再次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我想:这对于我们目前的投资操作是具有参考意义的。一般来说,央行的货币政策一般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很难出现刚上调马上又下调的情况;再结合政策制定时的考量,货币工具的运用表明了央行对目前经济状况的不满意,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去年底到现在为止的两次下调,我们有理由判断:目前的经济发展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危险,央行一段时期内将逐渐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保持经济的增长。根据之前的分析,“一段时期”一般至少能持续一年或以上。
四、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实际投资的指导意义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至少2012年整个股市将是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有了这个方向,就可以找一个契合趋势的投资工具。
有人说:无论牛熊,我们都能找到牛股。这话确实不假,即便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棺材铺的生意一样火爆。但是对于个股的精选能力,我想不论是大众投资者或是基金经理,都是一个能力的考验。对于金融理财师来说,能够为最普通的大众投资者选择一个简单易行的投资产品,我觉得更为务实。
我的建议是——购买指数型基金,特别说明:不是定期定额投资的形式。
从指数型基金投资上来说,由于沪深两市交易所设置的历史沿革问题,上证50指数的投资价值弱于上证180指数,上证180指数弱于沪深300指数,沪深300指数弱于中证500指数。这里向大家推荐的就是中证500指数基金。
操作方法就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买入,上调存款准备金的时候卖出。从前面的分析来看,买卖之间的时间间隔应该在一年以上,所以这种产品适合中期投资者。
此文来源于
http://bbs.jinku.com/thread-375472-1-1.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