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您应该不会反驳,同样是一句话,有的营销人员讲的头头是道,让客户听的很舒服,钱也掏的很愉快。相反的,有的营销人员则因一时紧张抓不到重点,无法有效的与客户沟通,最后只能以“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草草收场。
话术
营销利器
话术屡屡出现在日常经济活动,但“话术”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话术”就是营销人员“说话的技巧”,是营销人员赖以维生的重要工具。营销人员卖的不只是“时间”及“嘴巴”而已,最重要的是驾驭这两个因子的能力。一份具销售力的话术,需要运用专业智慧,把销售的内容由硬生生的书面资料,转化成生动有力的话术,配合事前充分的预演与完美的临场表现,让销售更加得心应手。
通常运用话术的目的不外两种,首先是放大(Maximum)营销机会点,将商品的特色,以精心设计的话术加以发扬光大,采取积极正面的诉求,为销售加分。其次,缩小(Minimum)营销问题点,将阻碍销售的问题点降低到最小,并以适切的话术,来改变客户对企业或商品的负面印象。
话术有时会让人心生反感,那可能是在时机(Timing)、对象(Target)、策略(Strategy)或话术表现(Approaches)某一个环节上出了错?话术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随着市场环境、消费习性、竞争对手策略及临场的情境,适时地做调整才能达成营销目的。不过,营销的目的,在于满足顾客的真正需求,如果仅是利用话术诱导顾客消费、购物,那么售后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将在所难免。
扮演客户医生角色的顾问式营销
“销售新世纪的趋势之一是,你的买主知道得越来越多。”这段出自销售谈判大师罗杰道森(Roger
Dawson)的观察,点出销售型态的重大转变,也就是在高度竞争下,买主信息越来越充分,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营销人员而言,想要成交,可不是勤于跑腿就能达成的。
回顾销售的型态演进,从早期着重如何敲开客户大门的“拜访专家”,到以价制量的“价格销售者”,再到只知强迫推销产品的“产品销售者”,以往这些从卖方观点出发,急着想把商品脱手,从客户口袋拿到钱的方式,对客户购买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较高层次的销售模式,开始大行其道。像是“满足需要的销售者”,或是层次又更高些,被营销专家视为较有效、较能与客户保持长期关系,并带来高销售利润的“咨询顾问”。
所谓“咨询顾问”,所从事的正是目前广为企业或个人执行业务者采用的“顾问式营销(Consultative
Selling)”或称“SPIN销售”,SPIN是四个英文词汇的首字母缩写:Situation, Problem,
Implication & Need-payoff,是指销售提问的四种问题形式。虽然顾问式营销最后以阐述价值(Need-payoff)终结,但是仍以销售商品为目的,到头来,顾问式营销也是另类话术运用。
顾问式营销模式主要在于改变“买卖”的刻板形象,强调营销人员得像医生一样问诊,问出客户最精准的“需要”,最后才告诉客户并提供解决方案是什么。顾问式营销广为应用在保险规划、税务规划。投资规划与理财规划等营销模式,个中的差别在于是否“医”(诊断/开药方)、“药”(卖商品)分业!
营销3.0时代来临
“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著作《营销3.0》(Marketing 3.0: From
Products to Customers to the Human Spirit)中分析,过去六十年来,企业从营销1.0产品导向,进入营销2.0的消费者导向。面对犀利消费者,企业需要迈向第三阶段营销3.0:“价值导向”的时代,企业将转变成人性导向,以社会责任来制衡获利的追求。科特勒认为,未来消费者、员工、通路、股东都是企业的代言人。企业必须要能跟这些利害关系人共享品牌使用、愿景与价值,才能获利。
早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7-1947.4)推出T型车(Model T)时说过一句名言:“顾客可以选择任何他所喜爱的汽车颜色,但我只卖黑色车。”这是典型的营销1.0产品导向的时代。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消费者拜科技进步之赐能轻易互通有无,轻而易举就能判别类似产品的差异,因此营销2.0是消费者为王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里最常用的工具就是CRM(顾客关系管理)。急速动荡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消费者生活的影响越大,消费者变得越主动,越想透过参与来展现自我态度和主张。
消费者的心,企业越来越难捉摸。科特勒最近观察发现,企业单纯用口号诉求,已难以取悦消费者。面对金融风暴后,经济环境动荡的阴影,使消费者对消费行为决策转趋保守,而对企业信任度也远不如自己的社群同好。社群媒体兴起,让有共同信念的消费者“揪众”聚成一支放大镜,对企业投以强力的监督力量,企业如同处在“裸的世界”下,根本无所遁形。
营销3.0的时代,消费者不再是一群单纯的消费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情感行动力的消费者。此时,企业的全新杀手级应用,就是“价值至上”的商业模式。企业要能传递引起顾客心灵共鸣的价值,打动人心,才是致胜关键。“消费者更期盼企业能透过使命、愿景、价值,满足他们在生活、社经、环境问题上的深层需求,并解决社会上的问题,”科特勒如是说。
价值导向营销
大部份的产业面临供过于求的挑战。竞争者彼此之间的产品雷同度高。因此,企业必须要进行品牌营销策略来突围,多半以凸显更创新、更亲近性、更可靠或者企业价值等来进行差异化。检视企业价值,应包括物质经济和精神经济两种价值。企业如果只传递经济层面的价值,并不足以掳获犀利消费者的心。
最近在台湾有不少7-Eleven超商纷纷暂停营业,围起来重新装修成“大店面”。把7-Eleven从早年定位,卖民生用品、鲜食的超商,延伸为一座小区服务站,让消费者透过体验无所不在的便利:代收费用、卖高铁票、电影票。最近更将店空间扩大,卖量贩店、大卖场才卖的东西,还加了座位,让来客停留喝咖啡、吃便当简餐、谈生意。这简直把消费者家的冰箱、餐桌、会议室,都被搬进7-Eleven。
很少有企业像7-Eleven超商一样,让消费者高度依赖。而且不断极大化便利商店的“便利价值”,让客人深深感受到没有7-Eleven,就不能活。7-Eleven的发展历程,正是从卖产品,到启动消费者生活转型的价值营销。夸张点的说,台湾大众的生活几乎被7-Eleven统治了!
价值营销
让顾客粘着你
这年头买东西不再只是买东西,更是购买它背后的价值。如何让消费者在心灵上物超所值?就是让消费者觉得透过买你的产品的行为,能“自我实现”,才可能认同你的企业文化。让消费者能透过企业所传递的价值,达成自我实现。这背后最大的意义,就是价值导向,不是让企业拿来做公关的,而是要企业确实将价值内化成企业的DNA。
在饱和、同质的竞争市场,如何让消费者注意到你的商品或服务,除了要有理性的基础之外,其背后的价值更是营销者可加以着墨之处。然而若是理性上的营销无法超越其它竞争者时,用感性营销的方式更可以将商品价值呈现得更深刻。譬如美体小铺(The Body
Shop)即主张商品不经过动物实验,这样的生态保育诉求,就足以吸引消费者对此价值观的认同。又例如红透半边天的iPod,它不强调自己是个音乐播放器,反倒凸显它的质感,以及品牌所代表的价值,就足以吸引想要与众不同的消费者。
科特勒提醒我们,“商业行为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不是仅有利益交换而已。”
企业进行营销活动时,是否充分掌握满足顾客的精神需求元素,进而成为企业的承诺与信念,是致胜关键。想要建立个人或企业真正不可取代的地位。答案或许就在,掌握了能让人紧紧拥抱的价值没?
感动
价值营销的唯一真理
商品或服务的营销,必须贴合目标顾客群的信仰与价值观,才能打动消费者,进而凸显商品及其背后的价值。但在当今裸的世界里,如果企业愿景与价值表里不一、企业言行不一,一旦被消费者发现,很快透过媒体、网络、社群网站集结,在短时间形成风暴,马上被顾客唾弃。
不论是操作话术诱发消费者需求,还是应用顾问式营销模式放大顾客需求,始终着眼或聚焦在创造消费需求,才有业绩可做的观点。许多经营管理教科书,无不倾全力发展各种营销管理的法则,但这些商场上的“教战守则”,毕竟只是拟构消费者的心态为出发点,是否能真正打动顾客的内心感受,仍有待商榷。
销售商品或服务,要能让顾客掏心不迟疑地掏腰包。倘若商品或服务不能让顾客感动,就没有价值感,准顾客不买单,个人或企业无法永续经营,更无法建立不可取代性!
感动,应该是价值营销的唯一真理吧!
此文来源于
http://bbs.jinku.com/viewthread.php?tid=317912&highligh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