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给年轻人理财经 (作者:AFP持证人 释航舍)

(2011-01-31 15:30:26)
标签:

金融理财

金融投资

投资理财

理财规划

理财产品

杂谈

    面对通胀加息时期,对于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从每月一两千元工资收入,为自己谈婚论嫁不断积攒资金实力,单靠简单储蓄方式,可以积累起来一些资金,如何更好地积累资金,还是有一些不同的理财方式和巧妙方法。

  笔者介绍一下年轻人存储积累资金不同方法,希望对刚加入工作年轻人以及为年轻人积累财富的家长们有所帮助。

  单凭自己工资收入理财方式

  鉴于现在年轻人每月工资收入金额不固定,如果是采用零存整取方式储蓄,有可能在某一个月份会出现约定存入金额有可能有困难无富裕资金存入。

  目前银行零存整取一年存款利率与定期三个月存款利率相同,推荐给年轻人存储方式。

  第一步存储方式:每月工资收入剔除个人支出费用,剩余资金存入银行定期三个月存款。按照这样方式第二、第三个月把剩余工资收入存入定期三个月。

  到第四个月时候,剩余工资收入与第一个月存款到期资金合并存入,第五个月份与第二月到期合并存入,第六个月份与第三个月到期合并存入,以此类推不断循环积累。这样存储好处在于,因三个月定期与一年零存整取利率相同,不存在利率差异问题。规避资金数额不固定,工作中奖金数额多时候,也可以存入不受金额限制。

  第二步存储方式:在资金数额达两千元以上时候,可以选择把两千元存入定期一年,剩余的资金继续存入三个月。这样循环每月都是两千元存入定期一年,剩余资金存入三个月。

  第三步存储方式:每月继续滚存定期三个月可以把够千位资金,与同时每月都有一年定期存款两千元到期合并继续存入定期一年。

  这样积累速度不是很快,这种积累方式适合保守型求稳的客户,通过三五年时间会积累五万元以上存款。

  借助父母资金帮助多攒积蓄多获利息收益的理财方式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下子有几万元是不现实的。我们知晓银行做理财产品起步是五万元,期限由几天、十多天、一个月、三个月、半年、200多天、一年等。笔者建议:年轻人可以借助父母帮助,暂时找父母借来五万元资金做本钱,进行个人理财存款。

  第一:用五万元与个人工资收入一两千元合并起来存入灵通快线,等待存入银行有一个月或十多天理财产品到期日与工资收入基本相符的理财产品。提醒注意:取灵通快线时候,保存一千元灵通快线,为得是第二次购买灵通快线可以不用五万元起步啦!

  这样每月工资收入千元存入灵通快线等待理财产品到期合并续存,剩余几百元工资可存入工行货币基金,等到货币基金数额超过千元支取出来,归入灵通快线。这样循环往复,货币基金千元输送到灵通快线,灵通快线资金再与五万元以上理财产品合并再次存入。

  这样理财方式循环好处:无论是千元还是百元资金存入方式都很灵活。无论工资收入浮动高低,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积攒起来。当年轻人购物消费时候,先用信用卡结账,之后在信用卡归还日期前,百元资金可以支取货币基金归还账款,千元资金可以支取灵通快线资金归还。这样理财方式好处在于购买理财产品积攒的资金,所存入利率收益要高于定期存款利率收益,比之前保守理财方式,提高积攒资金理财收益,方便并且灵活。

  第二:在工作一段时间一切比较稳定情况下,可以开立基金定投三年,最少每月200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一些。这样三年到期资金继续转入理财产品,进入下一个三年循环存入基金定投。

  第三:当个人资金积累超过五万元以上,可以归还借用父母资金五万元,同时注意一点:每次理财产品到期有收益的时候,将父母那五万元资金理财收益及时归还一笔一清。

  当自己资金已经完全独立时候,还要根据单位经济效益及时调整理财方式。也要根据自己风险喜好承担的能力,设计配置更为适合的理财产品,让资金快速增值保值,可以考虑股票型、指数型基金,黄金积存以及小金额一些升值的收藏品。

    笔者建议年轻人:把握好信用卡的使用,形成一个良好的归还习惯,透支消费时候有资金有能力归还,但不急于归还而是把归还的资金暂时存入灵通快线或货币基金,等待归还日期前把资金归还到位。这样使用资金效益最大化,积累资金收益最大化,让年轻人早日成为经济完全独立的年轻人。

 

此文来源于写给年轻人理财经 <wbr>(作者:AFP持证人 <wbr>释航舍)

 

http://bbs.jinku.com/viewthread.php?tid=290144&highligh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