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劳伦斯魔咒”(作者:AFP持证人 dunhilly)

标签:
金融理财金融投资投资理财理财规划理财产品杂谈 |
1.上海中心大厦:设计总高度将达到 632米,已于2008年11月底正式开工,2014年竣工交付使用后,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最高楼。
2.广州东塔:设计高度将达到530米,已于2009年9月28日动工,预计在2016年建成后,将成为新的华南地区第一高楼,为国内第二高建筑。
3.平安国际金融中心:设计高度为588米,已于2009年10月动工,计划于2014年竣工,建成后实际高度预计为646米的 "深圳第一高楼",超过目前国内任何摩天大楼的高度。
还有,重庆的摩天双子塔、广西防城港的亚洲国际金融大厦等,都预计在2014年至2015年落成。
在近几年全国立项兴建如此众多的摩天大厦群,无疑是房地产行业最典型、最全面的缩影,极具代表性。如此资金密集型商品的立项兴建,其中固然有进入亢奋状态的地方政府的推动,但每一座大厦都不乏外资的身影。由此,很自然引出两大主题:国际资金流入中国楼市的前因及现状。
国际资金流入中国楼市的前因
财经评论家叶檀指出: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特别是汇改重启以来,人民币连续多年的缓慢升值,无异于向世界热钱发出资产价格上升的盛宴邀请,加上近年来国内的利率连续处于极低水平,资金极度廉价,存在丰厚息差,造成"双重利差",形成吸引国际资金的最大诱因。这是国际资金流入的历史背景。
由于次贷危机,导致各国滥印钞票,尤其是欧美日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大量国际资金四散流窜,吹大资产泡沫,一众亚洲新兴国家自然首当其冲。特别是近期美国企图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干预人民币升值,形成市场对中国资产价格的升值预期,我国在一众新兴国家中,无疑是国际资金流入的重灾区。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从宏观经济环境分析,美欧市场短期内基本丧失了投机功能,而我国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加上风景这边独好的国际舆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金投入到中国具体的资产市场。楼市热潮、股市,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资产的首选方向。
国际资金流入中国楼市的现状
很多所谓专家认为,国际资金大都是采取蚂蚁搬家方式非法流入,并在终端消费市场大量高价购入别墅等高档房地产,造成国内楼市房价高企。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在消费终端市场环节流入的不会是主流的国际资金。换位思考一下,作为国际资金的持有者,如果有一个正规合法的渠道,既可以轻松绕过终端消费市场的各种环节,又可免去通过二手流通市场才能达到变现增值的种种麻烦,会将大规模资金通过非法的渠道转向一个外汇管制的主权国家吗?没有。哪怕有,也只有港澳台小规模的储蓄资金,甚至不作流出打算的资金才会作出如此举措。
其次,国际资金要进入楼市,必须满足安全性与趋利性的要求。作为进入房地产行业和楼市,国际资金最安全也是最具回报价值的途径和方式,就是以投资的名义与地方政府"合作",既可以迎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地方GDP指标寻租的需求,又能轻松得到许多地方投资与税收等各方面优惠政策。合法合规,安全高效。上述的全国摩天大厦群的集体立项兴建,就是活生生的见证。
最后,国际资金还会选择在房地产行业的上游环节进入。国际资金大可以通过海外投资基金的形式,直接进入房地产行业项目投资与融资的上游环节,或者通过资本市场间接进入房地产行业。有证据显示,全球最大的私募投资集团百仕通(黑石集团)已经同意向香港鹰君提供大量资金,以开发后者2009年在大连所取得的土地,建造豪华酒店和高档公寓。同时,世界房地产巨头汉斯和记黄埔、凯德置地、西蒙地产、普洛斯集团、铁狮门等也都部署潜伏进入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
房地产行业有了国际资金的介入,就有了可以绕开国内资金链调控的可能,就能不断储备土地资源,就能通过捂盘惜售等形式控制市场供应量以应对改变市场供需,达到继续控制价格的目的。这就是近期房地产行业为何能从容应对来自管理层对各方面调控的原因和现状。
国际资金流入中国楼市的后果
作为投机性国际资金,其危害性众所周知--谋取投机性短期暴利。投机性国际资金进入,就有可能无限推高资产价格、吹大资产泡沫、酝酿危机,达到盈利目标后,瞬间撤离,必然造成股市、楼市暴跌,出现大幅波动,对资产输入国的经济危害性造成毁灭性的摧残。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导致其经济到今尚未完全走出泡沫崩溃的低谷,这就是前车之鉴。
无论对国内地方政府处理过剩的流动性策略,还是热衷高回报的国际资产,都应该好好认真研究 "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 Index)。这个被称为"百年病态关联"的"劳伦斯魔咒"在历史上的屡屡应验,留给世人极其深刻的印象:1908年美国"纽约胜家大厦"和"大都会人寿大厦"落成后,全美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席卷全美的金融危机发生; 1930年"克莱斯勒大厦"和1931年"帝国大厦"完工,纽约股市崩盘,引发美国经济大萧条,并席卷全球; 1997年当时世界最高建筑--吉隆坡"双子塔"落成后不久, 1998年亚洲爆发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魔咒背后的经济演变:"摩天大厦建成之际,疯狂经济停止之时"的后果,值得各方深思。
最终的救赎
前段时间央视财经频道正在播报,有关热钱的记者调查。无一例外的证明热钱的本性。
配以对流动性的分析,特别用98年亚洲金融风暴作为活生生的解读热钱的残酷性,和引发灾难的严重性。又一次证明,经济的魔咒,正在一步一步的逼近。
在4万亿经济刺激还在身影婆娑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在金融海啸过后只是刚刚站稳,央行如此坚决的调控手段,一连多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甚至不惜冒再度二次见底的风险,不惜打击刚刚回暖的实体经济的嫌疑,高高祭起利率的利剑,也是良苦用心。
在经济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的新环境下,不难看出,中国央行早早的希望通过高于海啸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为脆弱的中国金融筑起防波堤,希望为即将到来的一切做好足够的准备。
然而,超过20%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对于地区的金融是很好的防范,但对于最求效益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好消息:一方面要为20%的存款付出成本,还有就是不能发挥20%存款的最大效用。结果只有形成逼迫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加快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步伐,拓展新的盈利空间和来源,以弥补和满足其盈利性。换句话说,加快金融风险的累积。从这个层面说,在筑建风险防波堤的同时,也增加防波堤内的风险,无疑是利剑的两面。不得不深思。剩下可期盼的是,在堤外风险到来之前,堤内的风险尚未形成。只有这个时间差,才是中国金融的最终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