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最大化(作者:刘锋)

(2010-09-02 15:27:53)
标签:

金融理财

金融投资

投资理财

理财规划

理财产品

杂谈

    什么叫够?没够!

    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挣钱不是目的》的专栏,讲如何设立正确的投资目标。最近有网友反驳说,“投资不是为了挣钱还能是为了什么?没钱能让孩子上学吗,没钱能给自己养老吗?”我觉得他还是没有理解我的意图。

    追根究底,投资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因此我们在设立投资目标之后,就要想一想,这个目标能带来多大的幸福感。

    谁都知道,有钱不一定幸福。2009年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是哪里?不是北京上海,是南昌;英国幸福感最强的人是谁?不是超级富豪,而是年收入5万英镑的人群。这就说明,人的幸福,并不完全和金钱成正比。

    幸福指数可以定义为,幸福=财富/欲望。这个财富是广义的,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件名牌衣服可以带来幸福感,一本好书也可以带来幸福感。但穿名牌、开好车,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不是。这里面还要扣除欲望的因素。欲望越大,人就越难满足,幸福感就越低。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没有欲望,人就没有追求,活着也没意思;但欲望太大,也会给幸福感打折扣。欲望是分母,它越大,幸福感就越小,如果欲望的增长速度快过了财富的增长速度,即使财富不断增加,人也会越来越痛苦。

    现代社会欲望横流。很多人一生营营碌碌,忙个不停,最后一琢磨,都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忙。整个人类也是这样,没完没了地追求发展,这么大个地球都快装不下人类的欲望了。

    什么叫够?没够!你看美国人,嫌房子小不够住要换大房子,换着换着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最后搞出来个次贷;你看黄光裕,300个亿的资产,一年花一亿还得花上300年呢,可是还是不满足,还要绞尽脑汁地赚钱,结果把自己弄到了牢里,彻底“幸福”了;你再看文强,也是彻底“幸福”的典型。如果不知道节制自己的欲望的话,最终就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某种意义上,欲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过反过来看,孔子、老子那个年代,经济不太发展,物质不太丰富,人不也活得挺好么?所以现在有些地方人们开始反思,开始回归更为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比如我这次回蒙特利尔,发现大街上人们都不坐taxi,改坐“bixi”——租自行车(bicycle)代步了。

    抑制欲望并不是外国人的专利,咱们中国人的老祖宗早就把这事想明白了。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教义都不是告诉人去获取什么,而是让人们抑制欲望。如果能将欲望控制得越来越小并趋近于零,变得无欲无求,那么任何点滴的财富就能使幸福感趋近于无穷大了而无比幸福,这可能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了。所谓”知足者常乐”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然而现代人信教是非常功利的,拜神朝圣都带着目的,保佑平安啊,升官发财啊,生个儿子啊,全是想从神明那里索取点什么,这恰恰违背了宗教的初衷。一个人,每天都清心寡欲地活着,往小了说能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往大了说那叫环保,不会给地球增加额外的负担。可以说,节制欲望的生活才是现在最时髦的生活方式。

    效用最大化

    投资获得的幸福感或心理上的满足程度,在经济学里被称为“效用”,效用可以说是量化的幸福程度或满足程度,同样是财富与欲望双重作用的结果。

    和幸福相似,效用本身是个主观的概念。比如一杯水,刚跑完马拉松的人,让他花100块钱买都愿意;换成刚吃完两个西瓜的人,倒给他100块钱都不一定喝。同样一杯水,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带给人的感受和满足感是截然不同的。这就说明,效用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效用可以用对财富的函数或曲线来描述,人们对财富的主观态度不同,其效用函数的形态或曲线的形状就不一样,因此效用函数可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风险时将如何做出选择。

    根据效用函数的形状,,投资者可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随着财富的增加,对财富的态度越来越趋于保守,也就是专业术语讲的“边际效用递减”——吃一个桃子可以带来很大的愉悦,吃到第10个,可能就不想吃了;赚到第一个10万,可能非常高兴,等赚到第10010万时,就远远没有当初那么兴奋了。这种人一般是厌恶风险的,因为赚得越多,获得的满足程度又不断递减,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不再愿意为此承担风险,成为风险厌恶者。这种人属于理性的投资者。

    但有些人则不这样。吃桃子是越吃越好吃,吃个没够。比如王石,为什么他要自己掏钱,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呢?按道理说,以他的财富水平,财富的边际效用是很低的,也就是说生活中很少有什么能让他获得巨大的满足感,那些需要冒很大风险的行为他应该尽量规避才对。可是他的表现完全是风险喜好型,风险越大,越有满足感。这说明,他的效用函数的形状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在效用函数体系里,把这类行为称为“非理性行为”。

    还有一种人,其财富的边际效用是常数,也就是说,无论其财富水平如何,每新增100块钱的财富,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是一样的,因此这种人对风险的态度是中性的。

    如果投资人都是“理性”的话,投资的最终目的,应该不是为了财富最大化,也不是收益最大化,而是效用最大化,即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求一种“幸福感”最大的平衡。而做资产配置,就应该把投资者的主观感受,准确地反映到他的投资决策中去。

    理性是一种平衡

    把主观的幸福感,用客观的、可测量的效用函数表现出来,认为大多数人的投资决策都是理性的,这是个非常大的学术贡献,现代金融学的许多核心理论都是以此为基本假设前提的。,不过最近几年,这个理论受到了很大的质疑。

    比如说,股市的泡沫是怎么产生的?当股价已经很高,风险已经累积到很大的时候,投资者赚了很多,再冒风险赚多点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快乐,那他们为什么不厌恶风险卖出?比如房价,大家都知道太高了,自己承受不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高位买进?何况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集体行为。效用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

    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其实很多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并不是那么理性,有时是非理性,或者说是很感性的。非理性的投资者行为往往会成为市场某一段时间的常态。耶鲁大学的席勒教授前几年写过一本《非理性繁荣》,描述和解释了资本市场的这种“集体疯狂”。同样是赔10万,资产100万的人比资产10万的人更能承受这个结果;可是对于赚10万,资产10万的人反而比资产100万的人更积极。研究还发现,即使在同一财富水平上,赔10万带给投资人的痛苦程度往往要比赚10万带给投资人的幸福程度要大得多。

    这说明,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对未来的收益有预期,但却往往低估或不愿意考虑随之而来的风险,好像坏事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预期能赚15%,如果真的赚了15%,就会感到满足;可是如果没有赚到15%,甚至赔了,就会受到打击。很多投资者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能否承受得了这种打击。

    一个人的对收益的预期与他的风险承受力相结合,会产生若干个平衡点。在这些平衡点中,哪个点能给投资者带来最大的效用,就应该选择相应的资产按比例进行配置。

    不同的投资者,其效用函数是不同的,金融机构在提供产品的时候,会设计一系列风险度不同、收益率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需求。所以说一个产品适合所有的投资者,就好像说“这种药包治百病,从感冒到神经病都有奇效”一样荒谬。

    理财师也好,投资者也罢,都得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下才能感到最大的满足,只有界定这种状态,才能做好与之相匹配的资产配置。

 

此文来源于镜中选定投(作者:AFP持证人 <wbr><wbr><wbr>释航舍)

 

http://bbs.jinku.com/viewthread.php?tid=237787&highligh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