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和实体经济背离(作者:AFP持证人 姜正安)

标签:
杂谈 |
理论上讲,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这是被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在逻辑上反复证明和验证过的,说明他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当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了变化的苗头,那么在资本市场上应该能够提前做出反应,让投资者提前做出判断,采取决策。就像我们每天要听的天气预报,我们可以根据他来做出一天的出行规划。是雨天,我们带伞,是晴天,我们就带遮阳帽。总能提前做出准备。如果再出现意外,属于不在我们可控范畴之内,就是“黑天鹅”了。
虽然我们的市场不成熟,建立起来的时间不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可是我们市场的建立,也不是无章可循的,毕竟我们是学习了成熟经济体的市场运作规律,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市场为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资本市场体系,尽管加上了我们以有的特色,但是发生大的概率上的事情管理层应该能够有所把握。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和调控下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轨迹不应该偏离实体经济太多,并且可以控制。而且我们的管理系统纠错能力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严格控制和不断加强证券市场的管理,政策和举措频频发出,当资本市场的运行轨迹一旦有所偏离,强大的管理系统能够起作用,不断修正他的走向,使偏离的轨迹接近或者和实体经济反应的真实轨迹重合。资本市场就能比较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变化。广大投资者才能从这个市场中正确判断出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来。
其实我们坚信国家每次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是我们投资的指向。政策的走向是判断实体经济变化的根据,比如扩内需;比如调结构,都是引导投资的流向。跟随政策的指引,是一个投资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反映到股票市场应该是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当市场建立在真实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走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以市场为“晴雨表”做出我们“出行”的投资决策来。如果是价值投资,根据自己的投资风格,进行长期投资计划,经过一个投资周期,得到回报的可持续增长的现金流。如果我们手里的资金十分宽裕,心理素质好,有条件和能力研究这个市场变化的规律,那么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也能给我们带来资本收益,也是活跃这个市场的兴奋剂。投机和投资都是不错的选择。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具备的基本功能。
说白了我们投资的思维逻辑大了是投资国家的未来;说小点是投资企业的未来,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决定投资行为的是信心,看好未来的发展能够给我们带来稳定的持续收益预期。那么反应到资本市场上,就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增长带来相应行业的股票价格的持续提高,这样我们才能投资这种股票的标的,价值投资的过程才能成立。如果违背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做投资。
目前我们现实的资本市场的实际在很多情况下大概率事件的发生都会变得十分诡异,变幻莫测,无所适从。即使你跟踪经济政策走向,跟踪行业变化发展趋势,也是短期变化可以确定,长期投资在理性上的认识十分模糊。像地域经济、概念组合、新能源、自主创新等等,在这个市场上都会当做一时的炒作题材。比如年初的“海南”题材,一时间风风火火,好不热闹。可是刚过个年,大家就玩累了,立马偃旗息鼓。难道他的价值一瞬间就没有了?完了就是“海西”,稍纵即逝,特别滑稽的是我们的市场就有板块轮动效应,这个市场也太振奋人心了吧,各行业经济增长周期来的真就这么快?你信吗?
所以这个市场在浮躁炒作的心态推动下会没人关心实体经济未来成长和企业投资价值,投资长期好像不是这个市场的群体行为。总有那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这个市场的行为意识。目前的市场虽然还十分无效,某种程度上失真。应该不断去修正他,让他逐渐接近有效。总不应该老这么玩下去吧?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拨乱反正能力的强大,能够做到让市场的功能恢复到反映实体经济的变化上来。这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战略眼光和调控能力。上市公司在管理层做出准备允许挂牌之前,应该都是那些经过精挑细选的花中之花,是政策支持有相当发展潜力的行业中的阳光企业。如果不是这样,也不应该上市,代表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管理层的严厉监管制度,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一开始我们建立资本市场的目的有为国有企业进行融资的迫切要求。这个我们也能够或者必须理解,我们在改革初期有义务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必须的贡献,而我们投资的目的也是希望和看好自己国家的未来。希望他逐渐强势,老百姓的财富才能增加。在国民经济蒸蒸日上的同时,投资者有分享这个成功所带来一定收益的理由,这是并行不悖的。国家发展了,国民富裕了,是十分符合逻辑的一件事情。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可是经历了这么长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让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确大大增强了,而国民在资本市场里的投资,绝大多数没有得到应有的资本利得。甚至还有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投资经年以后不但无收益,还在亏损中不能自拔。拳拳之心,国不可见,这就很不正常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支持了国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建设,国家用我们的资金取得了相当大的利润,却回馈给股民的投资收益不多,甚至没有,是不堪设想一种现象。这是国家鼓励和引导投资的方向性问题,利益的价值取向。比如我们投资工商银行,在经历他超常规的飞速发展之后,世界第一。如果都不能给我们带来长期的持续资本回报,真是想破大脑都无法接受的事情。我总是在想,投资他十年之后他不翻番的涨,比GDP指标翻的多的多,我都不应该去投资他呀。更何况他不给我们带来确定的收益呢!在这个市场上不炒作他是因为他大,每年20%以上的复利增长率如果还没有投资价值的话,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吧?那么小就是有成长性?那么风险呢?创业板都小,你不觉得他们的估值太高了吗?如果有故事可讲,我们就趋之若鹜,那是投资吗?难道市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炒作而炒作?说破天,我也不同意。我觉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益现金流,才是百姓愿意看到的和愿意参与的市场,鼓励投资应该永远不会错。那么投资国家的未来更是做多的动力,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定位。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这个市场谁还敢去投资?建立这个市场的本意融资的功能将会逐渐丧失。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市场变成国家自己经营的市场。想继续让他存在下去,只有管理者掌握的各大机构来支撑他,或者用财政的二次分配的资金支持这个系统的继续运转。没有了股民流动性的参与,老百姓信心的支撑。只有自己来制造流动性,从左兜掏出资金,经过市场运作把他放到右兜里去。还是没有见到资金规模的扩大,怎么玩都等于是财政在运作。反过来看还是老百姓的钱,只是被动的和不关心的放在这个市场中,如果放到右兜的钱在经过资本市场运转几圈之后再变少了,就十分的有意思了。这个市场本身不会创造价值,必须把融到的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里,才能实现股票权益价值的提高。反应到股市里的是股票的那张纸,票面价格虚拟的增加。而推动股市的上涨,是实体经济的向好,虚拟市场必须由基本面做依托,如果没有预期的增长就是泡沫,而泡沫是由于炒作过头形成的,是在透支未来。最后还得由政府投放的流动性来支撑这个市场,买单的还是国家。经过炒作的东西,国家不会增加什么,反正在这样的市场中老百姓也没有揣兜,就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向好的30年增长中大部分投资者都不能做到。所以就不知道那些个通过炒作实现的“盈利”最后揣到谁的兜里去了。这样的市场就不好玩了。
虽然我们的市场不成熟,建立起来的时间不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可是我们市场的建立,也不是无章可循的,毕竟我们是学习了成熟经济体的市场运作规律,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市场为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资本市场体系,尽管加上了我们以有的特色,但是发生大的概率上的事情管理层应该能够有所把握。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和调控下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轨迹不应该偏离实体经济太多,并且可以控制。而且我们的管理系统纠错能力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严格控制和不断加强证券市场的管理,政策和举措频频发出,当资本市场的运行轨迹一旦有所偏离,强大的管理系统能够起作用,不断修正他的走向,使偏离的轨迹接近或者和实体经济反应的真实轨迹重合。资本市场就能比较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变化。广大投资者才能从这个市场中正确判断出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来。
其实我们坚信国家每次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是我们投资的指向。政策的走向是判断实体经济变化的根据,比如扩内需;比如调结构,都是引导投资的流向。跟随政策的指引,是一个投资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反映到股票市场应该是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当市场建立在真实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走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以市场为“晴雨表”做出我们“出行”的投资决策来。如果是价值投资,根据自己的投资风格,进行长期投资计划,经过一个投资周期,得到回报的可持续增长的现金流。如果我们手里的资金十分宽裕,心理素质好,有条件和能力研究这个市场变化的规律,那么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也能给我们带来资本收益,也是活跃这个市场的兴奋剂。投机和投资都是不错的选择。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具备的基本功能。
说白了我们投资的思维逻辑大了是投资国家的未来;说小点是投资企业的未来,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决定投资行为的是信心,看好未来的发展能够给我们带来稳定的持续收益预期。那么反应到资本市场上,就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增长带来相应行业的股票价格的持续提高,这样我们才能投资这种股票的标的,价值投资的过程才能成立。如果违背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做投资。
目前我们现实的资本市场的实际在很多情况下大概率事件的发生都会变得十分诡异,变幻莫测,无所适从。即使你跟踪经济政策走向,跟踪行业变化发展趋势,也是短期变化可以确定,长期投资在理性上的认识十分模糊。像地域经济、概念组合、新能源、自主创新等等,在这个市场上都会当做一时的炒作题材。比如年初的“海南”题材,一时间风风火火,好不热闹。可是刚过个年,大家就玩累了,立马偃旗息鼓。难道他的价值一瞬间就没有了?完了就是“海西”,稍纵即逝,特别滑稽的是我们的市场就有板块轮动效应,这个市场也太振奋人心了吧,各行业经济增长周期来的真就这么快?你信吗?
所以这个市场在浮躁炒作的心态推动下会没人关心实体经济未来成长和企业投资价值,投资长期好像不是这个市场的群体行为。总有那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这个市场的行为意识。目前的市场虽然还十分无效,某种程度上失真。应该不断去修正他,让他逐渐接近有效。总不应该老这么玩下去吧?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拨乱反正能力的强大,能够做到让市场的功能恢复到反映实体经济的变化上来。这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战略眼光和调控能力。上市公司在管理层做出准备允许挂牌之前,应该都是那些经过精挑细选的花中之花,是政策支持有相当发展潜力的行业中的阳光企业。如果不是这样,也不应该上市,代表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管理层的严厉监管制度,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一开始我们建立资本市场的目的有为国有企业进行融资的迫切要求。这个我们也能够或者必须理解,我们在改革初期有义务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必须的贡献,而我们投资的目的也是希望和看好自己国家的未来。希望他逐渐强势,老百姓的财富才能增加。在国民经济蒸蒸日上的同时,投资者有分享这个成功所带来一定收益的理由,这是并行不悖的。国家发展了,国民富裕了,是十分符合逻辑的一件事情。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可是经历了这么长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让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确大大增强了,而国民在资本市场里的投资,绝大多数没有得到应有的资本利得。甚至还有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投资经年以后不但无收益,还在亏损中不能自拔。拳拳之心,国不可见,这就很不正常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支持了国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建设,国家用我们的资金取得了相当大的利润,却回馈给股民的投资收益不多,甚至没有,是不堪设想一种现象。这是国家鼓励和引导投资的方向性问题,利益的价值取向。比如我们投资工商银行,在经历他超常规的飞速发展之后,世界第一。如果都不能给我们带来长期的持续资本回报,真是想破大脑都无法接受的事情。我总是在想,投资他十年之后他不翻番的涨,比GDP指标翻的多的多,我都不应该去投资他呀。更何况他不给我们带来确定的收益呢!在这个市场上不炒作他是因为他大,每年20%以上的复利增长率如果还没有投资价值的话,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吧?那么小就是有成长性?那么风险呢?创业板都小,你不觉得他们的估值太高了吗?如果有故事可讲,我们就趋之若鹜,那是投资吗?难道市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炒作而炒作?说破天,我也不同意。我觉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益现金流,才是百姓愿意看到的和愿意参与的市场,鼓励投资应该永远不会错。那么投资国家的未来更是做多的动力,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定位。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这个市场谁还敢去投资?建立这个市场的本意融资的功能将会逐渐丧失。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市场变成国家自己经营的市场。想继续让他存在下去,只有管理者掌握的各大机构来支撑他,或者用财政的二次分配的资金支持这个系统的继续运转。没有了股民流动性的参与,老百姓信心的支撑。只有自己来制造流动性,从左兜掏出资金,经过市场运作把他放到右兜里去。还是没有见到资金规模的扩大,怎么玩都等于是财政在运作。反过来看还是老百姓的钱,只是被动的和不关心的放在这个市场中,如果放到右兜的钱在经过资本市场运转几圈之后再变少了,就十分的有意思了。这个市场本身不会创造价值,必须把融到的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里,才能实现股票权益价值的提高。反应到股市里的是股票的那张纸,票面价格虚拟的增加。而推动股市的上涨,是实体经济的向好,虚拟市场必须由基本面做依托,如果没有预期的增长就是泡沫,而泡沫是由于炒作过头形成的,是在透支未来。最后还得由政府投放的流动性来支撑这个市场,买单的还是国家。经过炒作的东西,国家不会增加什么,反正在这样的市场中老百姓也没有揣兜,就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向好的30年增长中大部分投资者都不能做到。所以就不知道那些个通过炒作实现的“盈利”最后揣到谁的兜里去了。这样的市场就不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