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后,蛇能长大、象能增值

标签:
杂谈 |
2010年3月28日,Geely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VOLVO,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业界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尘埃落定。消息一出,震惊全球,吉利立刻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闻发布会上,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强调,“沃尔沃是全球汽车业安全和环保的领头羊,即使在完成交割之后,沃尔沃就是沃尔沃,吉利就是吉利,沃尔沃依然将独立发展。”言下之意,沃尔沃不会随着吉利的收购而影响品牌地位。
很多人不得不把此事联想到那个“蛇吞象”的故事。
从自然界角度出发,蛇就是蛇,象就是象。大象既然是陆地上体积最大的“兽中之王”,区区小蛇有天大的能耐也吞不了象的啊?那么在经济界更是如此,没有实力就别想坐拥天下,我们常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吉利收购沃尔沃之举,确实给人带来不少疑惑惑与担忧,人家毕竟是躺在福特怀抱里的百年品牌,一个中国的自主品牌要将其收归旗下,能行吗?有这个实力吗?
提及“蛇吞象”,所有的疑虑当然最先来自于资金,毕竟对方是规模超过自己甚至数倍于自己的企业,家底可能远比自己厚实,如何才能有足够的钱将其拿下,如何才能让巨大的资金流动不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呢?
而“蛇吞象”后,如果不能将过去双方各自的战略适时进行融合与调整,制订出符合当下情形的新战略,企业的未来就会变得捉摸不定,甚至因过去两套战略的分歧与对立,将企业带入困境。
“蛇吞象”是一种艰巨且危险系数极高的行为,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腹胀、肠胃炎乃至死亡。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将人力资源整合成一支强大的团队?如何避免以“蛇”的文化为主流文化,而是建立双方共同融合接受的企业文化?这些问题,才是吉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们常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然而在弱肉强食的海洋世界里,却有许多小鱼凭特殊本领以小胜大,让大鱼甘拜下风。同样,在优胜劣汰的商海,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企业尽管身处弱势,却能上演“蛇吞象”这样更富传奇性的故事。由此,我们又想起2004年12月,中国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总资产4倍于己的美国IBM全球PC业务。之所以要吞下IBM这只“巨象”,很显然是因为联想不满足于有限的本土市场,立志要登上无数企业梦寐以求的国际舞台。通过时间的验证,联想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与联想的蛇吞象相比,吉利收购沃尔沃既有登陆国际舞台的豪迈,又有技术创新的内敛。“透过现象看本质”,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其实质就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一种对各种要素的创新。从当事双方签署的协议来看,吉利不仅收购了沃尔沃的全部股权,更买到了沃尔沃的核心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和制造设施,还获得了沃尔沃在全球的经销渠道和人才培养计划平台。很显然,吉利是做足了功课的。吉利看到了一次能够让自身快速成长的机会,当然不会错过。我认为,吉利的这次收购体现了“合作共赢”这样一种模式,并非是“蛇吞象”那么你死我活。
收购不是目的,关键在于收购以后,要把公司和品牌经营好。收购仅仅是个开始,吉利这次的"蛇吞象"能否避免日后"消化不良",还要让我们拭目以待,我们预祝吉利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