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鱼头《股者三境界》感(作者:AFP持证人 姜正安)
标签:
afp鱼头股者三境界事物姜正安山中财经 |
读鱼头《股者三境界》感
看鱼头的这篇文章,有一种出世入世的感觉。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脱不了凡气,或者本来就“肉眼凡胎”。说醍醐灌顶也好;说如雷震耳也吧。就是一个震撼、一记扬鞭。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就不知道所以了。因为不懂、所以也想不到;更做不来。这可能就叫“悟性”吧?
或问?那你还在这里谈什么感。瞎耽误功夫。问的好!
我想,股者不是分“三个境界”吗?我老师说过了。我老师谁?你真笨。在我老师说的“第一个境界”里呆着吧。
西西!别怕,有我陪着您那。
好了,不用我在多说什么了,已经能回答了才刚儿的“或问”了吧。
我的感想:我若是老在“第一个境界”里呆着,也不“安分”呀,对不?凭什么呀?虽然我不知道,后两个境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可是我能猜,我敢猜!50%的概率。我不亏!
第一个境界不用猜了,我就在里,说对事物的认识就是肯定、入,都在眼睛里。看啥就是啥。我不会去分析,因为这个时候还没经过大脑嘛。
第二个境界吗,得想一想了。是什么呢?奥,可能是对事物的否定、是出,像我老师说的,摸爬滚打之后,都遍体鳞伤了,一定要从“此山中”钻出来回头再看看,再琢磨琢磨。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都得在脑子里过上几遍,应该是思考的过程。
并且在这个时候对在“山里”亲眼看到的东西开始产生怀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怎么我们的成语词典里还有这句话吗?),开始拷问自己,开始思变了。但是还找不到这究竟是为什么?
第三个境界嘛,咋整?不知道。猜呗!有老师的提示。猜错不到那儿去。对不?那就应该是对事物的再肯定、这是思想升华、变化之后的肯定;就是我老师说的复又入,已经装在心里。就是知道了世事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能够做到按自然规律的变化做事。
我想整个自然界是由“一生二、二生三再三生万物”而来的。所以认识事物的过程也应该经由一而二、二而三,由小见大。最后,如果能够把自己思想的认知水平拔高到“第三重境界”,那么你就能够实现合二为一,或者万法归一;而且能够把你心中的“事物”再回归到本源。是我猜的。
一是启程;二是磨练;三是顿悟。是我老师说的。
这里不敢苟同我老师的这句话,诚惶诚恐。“然王学不可爱之处在于。。。。。。”。我觉得“人家的”话(王国维国师)可以是对的。
老师的话:“小人物就不能有大境界吗?”当然就更对了,那是必须的!只是各有千秋;各占各的理儿,自家说自家的话嘛!我瞎说的。
炒股者,我认为就是:抄“心智”是也。
刚入市,眼看;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历练”,就会出市,会用脑想,而且还上、下、左、右的思考。再入市,用心去体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之后,把问题还原。事物还是原来的事物,可是事物却不是“头一眼”中的事物了。
一是浮躁者;二是思考者;三已经成为“气定神闲”者了。
这个时候的“股者”已经“无招无式、法无定法”了。一般人看来(也就是在我看来),是多么的不可理喻呀。
明日(明亮美丽的太阳)日生暖;对阳光射出的“温暖”你真的能体验到吗?“得用心去体验!”明月(明亮美丽的月亮)月含霜;对月亮发出的“丝丝寒意”你真的感觉得到吗?还得用“心智”去领会。生生往复事,(人的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拈花一笑之。(淡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纯物质的东西已经动不了人的观念、心智。不会再大喜大悲的了。感情和理智的把握分寸,理智战胜了感情。感情已经不再“轻易”外露。感情藏于内心深处的“很深很深”的地方。)
这里我提出一个问题,(还是诚惶诚恐)我的想法或许不对。凡人嘛。
前人还留下一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泪“焉能”“妄说”不丈夫(后句都记不准,凡人嘛)。关键在于人自己的把握程度。
怪我浅薄,除非逃避世间的凡尘琐事,远离尘嚣,修心养性,看破红尘,心无杂念。除非“度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又凡人了。
我的“禅”的认识,参禅悟道。道: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意识。反映到人的行为、举止上,就是对待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禅:悟性也。又是猜的。
“老师的加减法”:不做加法,只做减法
我的认识:加法:就是得有方方面面的掌握;多多益善。减法:是在掌握了和积累了相当的信息量,并且在充分消化和充分吸收“养分”之后(记住要充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可不行。),一定是得彻底的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叫:不折不扣、)。“量”的积累之后一定能够形成“质”的飞跃。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痛苦的过程。老师说的。
可比:“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痛苦过程。
成型,这个“型”就是:“顺势而为”为之型吧。我再猜。
但是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胎死腹中”。很可能!
真正的“股者”在“剥茧抽丝”以后就剩下“顺势”了。真的会是这样的结果。我还猜!
我来拆解“聪”字的解:“左耳、上眼、口中、心下。”就是用耳朵听、眼睛看、口说、了然于心。就是说,知道了这件事情。
“智”含所为,从日从知:必须去做了,称所为。也算是累积的过程。去做;去追问;去反复。都是说的这个最痛苦的过程。
“慧”是三层,我已经妄论不了了。老师说啥是啥。
关于什么是“悟性”?这也是心智层面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了。唯有一猜。
我猜:心由“浊”(开始是混沌的)成为“心慧”(老师说把混“浊”扫除就清明透亮了)是为“悟”。
说得是“突然间”,或者是“瞬间”、“霎那之间”被某件事情、或者什么东西所激发、所触动后的彻底改变!俗称:这个人“开天眼”了。这就是机缘巧合。我又猜:这该叫“运气”了吧?
你看,即使“苹果”(就当一件东西看)砸中你我十次,你我也不会有什么想法,只会想到为什么不是“RMB”呢?那该多么的美!我要!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并且一定还要积累达到了相当的“量”。),所以就想不到。或者根本就没有想法。触发不了我们的灵感。
积累+运气+灵感=“悟”。呵呵!我可能猜对了!
能够到达“慧”境界的人太少了。所以“唱合者”也“绝少”,“高处不胜寒”呀。所以他们很孤独、很寂寞。俞伯牙与钟子期!我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