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漢傳僧衣佛教百科全書手繪文化 |
手繪漢傳佛教百科全書2
漢傳僧衣的簡單介紹
文/圖:釋本有
http://s5/mw690/001rKzHhgy6IGRrLyBea4&690
大紅祖衣到金利來袈裟
1)袈裟就是大紅祖衣(僧伽黎衣-又稱糞掃衣)?
一直想寫有關僧衣的主題卻拖了好一段日子,無非是不知從何開始說起,可以令對佛教歷史不了解的人都感到有趣味?而非資料不夠充足(相反現在網絡上有大量免費資料可供Command C+V,據說近年很多作家、學者都是這樣煉成的,但很明顯筆者這次需要消化許多內容)。或許佛教歷史久遠也可能因現代華人深受武俠小說、影視文化所影響,故一旦說起僧衣許多人通常就會聯想起「啊、少林寺方丈大紅祖衣袈裟,武林中人人爭奪,因裡面有藏有至高武功秘笈),而事實上近幾百年來很多法師也真的以大紅祖衣登場。
究竟「袈裟」(即說法或托缽時所穿)是甚麼?為甚麼今天漢傳、南傳、藏傳以至日本僧人的袈裟都各異?又何解漢傳袈裟是常見的黃色海青大紅祖衣款式?
據各佛教歷史文獻顯示;「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kasa^va。)是指壞味壞色(在原始佛教中,青、黃、赤、白、黑這五種顔色被指為正色,袈裟所指的不正色、壞色其實就通常指以下三種:銅青色,類似於青褐色,泥色又稱皂色、蒼褐色、木蘭色指赤黑色。這三種色被稱爲法色,即區别於僧俗人衣服的顔色),之所以僧侶對穿在身上的布顏色有講究,並非是因出家人高人一等,而是佛法的修行宗旨基本是「放下」(捨得放下身外物及各種固執),是故古時苦行僧的袈裟都會以各色碎布拼綴即人間所棄的破布破帛而成(糞掃衣其名由此而來),甚至會有僧侶穿塚間衣,即從墳墓間找到的或是裹屍布(現在印度仍然有一些外道如此做,也曾有外國報章說某一些修行人沒有將拾到的布清潔處理妥當而感染了屍毒)。後僧侶增多需要更多制度管理,佛制定僧侶准許接受居士的衣物供養,就制定了三衣、五衣、七衣(每種衣都規定由多少條布縫製而成)以便日常與說法或托缽時有明顯的衣飾。
到最後,袈裟隨著佛教的傳播到不同地區而產生款式上的變異,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而言也是非常合理(正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即管是差不多同一樣的樂器譬如中國的三弦與日本的三味線,因拉奏的人出身不同地理環境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旅律風格。再說,如果佛法某一些地方不能變不能適應不同地區,佛法就不夠偉大了。
之所以,後來漢傳佛教僧侶穿「黃色海青紅色袈裟」,據多方資料顯示跟元朝和明朝貴族習慣以黃色及紅色衣物以示身份有關,畢竟宗教有時也離不開政治,正如佛教經南梁政權建立者梁武帝(464年-549年)影響後,漢傳佛教就變成素食主義宗教。而在明朝,僧官體制是中國歷史以來最有系統也最為龐大,可能因皇帝朱元璋本身也是僧人出身有關?僧官顧名思議就是官的一種,有著明確的品階俸䘵,現在聽起來都覺得有點匪夷所思吧,其實僧人要被皇帝任命當官的理由很簡單,當然並非是電視劇中常見的高僧國師特別有智慧會指點迷津而得帝王將相重用,而是佛法本來就不是人人所能了解,往往會變成民間信仰,即迷信的求神拜佛,特別在科技不發達之時代,因此某一些對名聞利養感興趣的僧人會很容易得到民間的財富及有勢力,於是朝廷必須要把這股勢力納入體制之內以方便管理。
3)金利來袈裟
既然在皇權時代僧侶成為了官員,僧衣也就當然是官服一部分,對老百姓一直嚴密管理的明朝皇帝,同樣連僧官的衣飾都會有一套嚴格的制定,譬如,當時僧衣就分「講、教、禪」三種顏色,即講法的穿玉色常服紅色袈裟、教僧則黑色常服紅色袈裟、禪僧是褐色常服玉色袈裟,大僧官的袈裟邊甚至可以飾金以示高僧一等非常尊貴,正所謂金利來男人權力的世界。
由於有以上歷史根據;可以相信漢傳僧侶穿大紅祖衣的習慣是由明朝形成,到後來要改為原本的袈裟色或低調一點的顏色就不容易,主要原因是後來人大多數人都不讀歷史,包括清朝的僧侶,出家前本來就有不少人來自農村甚至是文盲,師公師父傳下來的大紅祖衣他們就會視為正宗,封建時代的他們不會好像現代人會去考究歷史,並追問袈裟本來到底是甚麼顏色?再說,發問這從來不是一般華人子弟的習慣。
4)日常僧衣的變革
http://s1/mw690/001rKzHhgy6IGP9KXrGe0&690
至於,現在我們看到的漢傳僧侶日常穿著,即長褂、中褂(台灣星馬比較普及)及短褂,其款式則很明顯是最接近明朝的老百姓日常服裝(從出土文物所知),而短褂則很有可能是從古人的中衣褻衣(即內衣)演變而成,那時的中衣布料也跟現在的短褂有別,古人也不會再在短褂裡穿短袖或背心汗衫,因此不能把現時的短褂視為內衣一種,雖然有人這麼認為。
今天漢傳僧侶的長褂僧襪接近明朝老百姓衣服而非更接近現代的清朝馬褂長衫,也跟過往政治局勢有關。原因其實推理一下就知道,清兵入關明朝亡國後,不想梳辮子(留髮不留頭)穿馬褂的明末貴族、知識分子可以怎麼辦?就是剃光頭穿明朝僧衣當出家人,這樣清政府就不能再強迫而且又可避開新政權的亂世時局,方才說過,佛法在民間以至貴族間很容易被誤解為迷信的宗教,有了迷信色彩,清政府就不敢隨便殺害穿明朝衣式的僧侶。
可以說現在漢傳僧侶的長褂屬於隔代遺傳。
5)太虛大師的太虛中褂(羅漢褂)
到了民國時代,佛教界出現了一位佛教改革運動中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太虛大師,在僧衣的演變中,他將長褂改成中褂(又名羅漢褂),當時有一些僧侶聽聞僧服要改革後即感震驚以為漢傳僧人從此穿西裝中山裝之類,於是產生過不少異議,其當時遠在南洋的徒弟慈航大師甚至寫信給太虛大師撰文反對,措施激昂。
為甚麼太虛大師會設計新僧裝?根據多方綜合資料顯示;民國時代的僧侶跟清朝時完全依靠收田租、做經懺或在山林裡修行的生活已明顯有變,民國新一代僧侶中不乏在書塾中讀過書識字的年輕人,甚至還有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他們跟民間的互動比以前更多甚至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甚至佛學院也相繼出現,對於日常活動、出坡(即學僧參與勞動),長褂很明顯不太方便,難道要穿中衣內衣?
為此,太虛大師設計了一款長度剛剛及膝,領子是用兩層布片複疊縫製,胸前中間開啟對襟,紐扣釘在對襟的邊緣上的中褂,這當然也加入了西裝或襯衣的特色,但又不失傳統味道,一看就知道是僧侶穿的常服,故很快就受歡迎。直到今天,台灣星馬等地的佛學院許多學僧仍然穿中褂上課或出外,不過在國內方面,因經歷了文革浩劫直到最近幾年,一些大城市譬如上海廣州等地的僧服店才偶爾出現中褂。
中褂在國內重新出現的原因跟兩地佛教界多了接觸和有了網絡有關,以往沒有網絡搜索器,要在國內書店找一本民國圖片集並不容易,現在我們在google或百度搜索「民國時期僧侶」等,就很容易發現相關圖片,知道當時的僧衣服飾,據一些開放改革後重回寺院的老和尚或當時出家的前輩表示,八十年代初出家有一套短褂就已不錯,不少年輕僧侶當時甚至以運動服當僧衣,那時不但貧窮而且連製衣業也落後,當然出口到香港或歐美的中國大製衣工場是有的,但當時是拿糧票換取生活日常用品的時代啊,想要一件長褂往往要村中懂得裁縫的居士幫忙(當時信佛的人比現在少),以前僧侶穿的長衫呢,文革時都給紅衛兵燒光了。
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