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深意(23) 禅机本静静生妖
(2016-08-16 14:40:39)
标签:
佛法西游记 |
分类: 文学评论 |
乌鸡国救人之后, 下一难红孩儿仍然是自心魔障。西游记文中自叙曰:
道德高隆魔障高, 禅机本静静生妖。
心君正直行中道, 木母痴顽履外桥。
意马不言怀爱欲, 黄婆无语自忧焦。
客邪得志空欢喜, 毕竟还从正处消。
诗中直接指明, 红孩儿一难, 即是“静极生妖”, 即修定到了一定程度, 心内不能完全寂静, 诱发外魔来扰。 外魔说到底是心魔, 是自性中所变现。 自性中具足火性,在普通人中,即是生命的热能。三昧即‘定’的梵语音译所转。 在修定的时候,因为干扰减少, 生命之火性可能焕发巨大的热量,即所谓“三昧真火”。禅宗祖师示现入灭时,经常入定,自发‘三昧真火’,焚化自身。
诗中还描述了在这一难中,
师徒几人各自的态度。
‘心君’即悟空, 不取色空即是正道,
【注:我原将黄婆解为唐僧,经网友提醒,对照原文,实是指沙僧。唐僧在西游记原文不以五行划分,一般称为“法性”,“禅主”。而沙僧才是五行中的土,居中,以黄色为表。流沙河一难中,沙僧归顺后,有诗纪其事,诗曰:“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己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所以不要怪沙僧是老好人没主见,他本性如此,调和水火,金(悟空)来归性,木(八戒)去求情。】
在文中, 这一难的直接缘起, 还是师徒之间的内因。 最初是唐僧见山势险恶而生惊惧, 又因红孩儿妖云乍现, 被悟空推下马背, 三番两次, “三藏大怒, 哏哏的, 要念紧箍儿咒, 却是沙僧苦劝, 只得上马又行。”修行全是修心。一旦脱离正心, 起了嗔心妄念, 必受魔侵。
在红孩儿一难中, 我们可以看到表心的悟空, 开始具有方便智慧。 当唐僧为妖怪幻相所迷, 不再直接上去一棍子打死, 而是能够虚与委蛇。
西游记中糅合了很多关于佛教的传说和事迹。比如这一难中, 观音收红孩儿为善财童子, 以金箍令其合掌,成为民间所传画的善财童子形象; 并让他一步一拜拜上南海, 以符合善财五十三参, 参参见佛的传说。
善财童子的典故, 出自华严经。在佛经中, 童子实际上是大菩萨, 也名童真菩萨。其意大略是取菩萨具足佛的一切智慧功德, 只是尚未圆满, 如童子具足人的一切形象功用,只是尚未长足。楞严经中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 名童真住”。民间不解此意, 遂把善财童子画成五六岁小孩的样子。
西游记文中,观音收伏了红孩儿之后,特地插了一句题外话:“如今说童子拜观音, 五十三参, 参参见佛, 即此是也。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即修行的五十三位次。从最初位到最后位, 皆具足佛之智慧德相, 所以说‘五十三参, 参参见佛’。 这其中蕴含着一真法界的深奥佛法。
当然西游记中不会讨论华严经义。它讲的是一个好看的故事。观音收善财的过程,描述得曲折婉转,绘声绘色。观音和悟空的对话,很有幽默感,借天罡刀幻化莲台,又很有现实感和趣味性。 这个过程中,还着意强调了观音菩萨的平等大慈。将一切生物都护住,才倒水浇山。水退后又将生物送回。
但西游记的确简短揭示了抵抗心魔的方法。第四十一回开头,惯例以诗总结: “善恶一时忘念, 荣枯都不关心。晦明隐现任浮沉, 随分饥餐渴饮。”这与楞严经中, 对治五十魔事的整体法则是一致的。简单点说, 就是它强任它强, 清风拂大江。自心不起分别, 外魔终不能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