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学生观
(2010-07-29 15:23:50)
标签:
教育政治新课程身心发展师生关系 |
分类: 教育杂谈 |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课程实施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呢?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体特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全面和谐发展。观念是行为的灵魂,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学,我们应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教师树立怎样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制约着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取得;同时,它又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教师来讲,树立正确、科学、合乎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观是十分重要的。
〈标准〉对传统的学生观抱以质疑并提出了新型的学生观,笔者理解如下:
一、对传统的学生观的质疑
1.“学生要服从老师
”
这种认识的思想根源在于:一是“师道尊严”的历史传统;二是以学习前人经验,认同社会文化为主的教育模式。不少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必须听从教师的教导,服从教师,这样。在教师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出路在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变师长为朋友,把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二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创新的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的研究探索活动,又完全不能代替学生,只能当好引导者和研究伙伴。三变教师权威为尊重学生。教师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
2.好学生太少了
这种认识的思想根源在于:一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把考试分数作为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二是教育发展还不能为大多数人提供升学机会的精英教育的产物。我国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还不够发达,考试竞争激烈,它直接影响对学生要求要的思想观念。三是教学方法手段的落后。教学方法手段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普遍现象。
“好学生太少了”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往往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人,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学生观。要走出这个误区,就必须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按照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首先,要改革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全面评价学生。其次,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
3.现在的学生不好教
产生这种认识确实有一定的实际基础。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加上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确实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存在不少去点毛病。如果一切求全责备,那你可能找不到一个完人;如果要沙里淘金,那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就的发展中的人,有巨大潜能,都是好学生。因此,认为学生尽是缺点的,也是一种学生观上的误区。
要走出这种误区,关键在于树立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优秀人才的观念,而不是对学生求全责备。首先,要积极赏识学生,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其实,还要善于发扬学生的长处和优点。
4.学生不会学习
这种认识的思想根源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学生发展特点的片面认识。有些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依靠教师的帮助才能有效地学习。二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对教会学生学习重视不够,仅从掌握知识来看教师讲授。三是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师范教育的不足。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是从实践中摸索和向其他教师模仿获得的,阻碍了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学习,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要认为他们不会学习,而要加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其次,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锻炼提高。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释析新型的学生观
新课程倡导如下具体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根据以上解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和力行新课程的学生观
一、新课程背景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