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池莉散文《不仅仅是左手》有感
(2009-05-13 22:43:14)
标签:
散文读后感池莉人生命运姿态杂谈 |
分类: 读书随笔 |
读池莉散文《不仅仅是左手》有感
不仅仅是左手
池 莉
17岁那年秋天,我下放农村做知青,几个月之后,被选拔到大队小学教书。第一天上课,学生就不怕我。三年级的学生就有与我同年出生的。五年级毕业班的音乐、体育、美术课,我都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两三个完全无组织无纪律的男生,个子比我高,下巴上都长了胡子,这个冬季就要娶亲了。
校长鼓励我不必怕学生。他说:怕什么怕?他们再大,你总是老师,他们总是学生,天下还有学生大得过老师去不成!校长从打扫操场的大扫帚上抽出一根最长的竹条子,交给我,要我向王老师学习。
我们学校的王老师,男,中年人,大个子,宽肩膀,胡子拉碴,少言寡语,非常威严。王老师走路总是甩开膀子迈大步,模样好生坦然潇洒,好像条条道路都是为他开的。我们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凡路上遇见王老师,都要抢先问候,都要为他让路,还要夸他教书教得好。王老师的书,就是教得好,他班里毕业的学生,珠算打得风流水转,出了校门就可以当一个小队会计。对付最顽皮的男生,王老师一向只用一只手,左手。王老师不是左手力气大,是力气不大,主要轻重感觉好。王老师用左手把调皮学生的后颈脖子拎起来,从窗口轻轻扔出去,从来没有把学生摔出事情来。偶尔也有意外,也会发生一点皮肉伤,后来总是被时间证明没有大碍。贫下中农谁家有一个甚至多个不爱念书的调皮小子,爷娘老子也都是不怕的,大家便都是指望王老师整治。王老师只这左手的一扔,多年的威信就建立起来了。
然而,作为教师,仅有武力是不够的,在乡村学校,尤其不够。最终人人都是要看你有没有本事。有本事的人,随你打骂,那是替爹娘管教孩子;没有本事的人,你弹他孩子一个指头,那就是欺负孩子的爹娘了。最初,我以为王老师的威信就是来自于他的左手和珠算。后来,我慢慢发现,王老师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他可以一个人包班,门门功课都教得好,除了唱歌——贫下中农不认为唱歌是一门功课,因此非常认可王老师的班级不唱歌。同时,王老师还会修雨伞、做木工、打草鞋、箍水桶、烧锡补焊。王老师有一只工具箱,那简直就是百宝箱,他想要钉子就可以掏出钉子,他想要铁皮就可以掏出铁皮,任何困难都难不住他。要过春节了,村里家家户户请王老师写对联。也总有一些人家会贴别人写的对联,这就更是为王老师提供了比较物,贫下中农过春节有的就是时间,又没有什么娱乐,大家成群结伙到处闲逛,挨家挨户比较对联。这一比较,显然还是王老师的字好。四村八里的人家婚丧嫁娶,也都要请王老师去做司仪,如果发生了什么意外,厨子来不了,王老师也当厨子,王老师从打豆腐到红案,都做得得心应手。一般凡有人请,王老师是有求必应。但凡王老师应了的事情,一概都做得利索漂亮。而他自己呢,则又有一条人生的座右铭,便是:万事不求人。王老师是从来不去麻烦任何人的。他自己什么都会做。他就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于是,王老师的威信怎么能够不高?谁家的孩子他不敢打?打了家长还要感谢,因为他们认为这就表示王老师重视了他们的孩子。
我17岁的时候,见识了王老师,也是十分佩服的,觉得他做人做得好生响亮和牛气啊!但是,真正认识到王老师的价值,却是在多年之后了。那是在我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在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面前常常捉襟见肘的时候,便一次又一次地想起了我那乡村小学的王老师。琢磨中,我终于明白,一个人想要掌握自己的生活,想要骄傲,又淡定,是何等不容易啊!在那赤贫的年代,王老师仅凭一只小小工具箱,创造与修补着他自己的生活、学校的生活和乡亲们的生活,他该付出了多少智慧、勇气、精力与辛劳!30年过去了,王老师依然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唯一一个有气魄、有能力掌握自己全部生活的人,唯一一个最贫穷却最有志气的人。有志才可以帅气,有气才可以帅体,因此一个贫穷的乡村小学教师,才是那么地神气,那么地体面,那么受人尊重,一年四季中有三个季节他都是打赤脚或者穿草鞋,但是好像条条道路都是为他开的,条条道路都恭候着昂首挺胸的他。
从王老师身上理解和领会到的道理,成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教诲。由此我懂得,一个人,无论穷与富,都应该做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志气才有体面与高尚,有体面与高尚才有真正的美丽。这美丽是那种大美丽,仿佛太阳、月亮、森林与鲜花,天然大方,超凡脱俗,使自己怡然自得,让懂得它的人赏心悦目。一个人这么活一辈子,便够了。
池莉的散文集子读过两本,其中那本《熬至滴水成珠》才刚泛览了一下,还来不及细读,但对池莉散文的印象却已经异常鲜明。感觉中,池莉的文字是与她对生活的思考纠结在一起的,你一读,就能感觉到这位“人过中年日过午”的写手这大半生以来所积聚的生活智慧——是智慧,不止于聪明的那种。池莉身上从不缺乏女性通常具备的感性的特质,因此她的文字很能带给我们生活的质感,细腻,真实,可触可感;而非常难得的却在于:这样感性充盈的一个女子,偏偏兼具了敏锐而冷峻深沉的理性,颇多理性思辨的男性风范。如此感性、理性水乳交融的文字,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书卷气给她以知性,上海人的“海味”给她以智性,而人过中年的沧桑历练,更给了她一份从思想到情感的圆融、沉稳。
所以我想,步入中年之前读一点池莉,要么是在看透世情方面被催化得“早熟”一些,要么就是青春的生活情绪制造了我们对池莉的隔隔不入——此刻读池莉恐怕还有点为时过早;而当人到中年之时,是最适合读池莉的,因为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历练,让我们活得既有些明白、又有些困惑,就带着这一团混沌的明白与困惑,静听池莉那“感性加理性”、“知性加智性”、圆融沉稳的生活诉说,最容易觅得豁然开朗的那一份人生顿悟,实在是恰逢其时的。正如在本文中池莉自我表白的那样:17岁时对王老师其人,也“懂”,却懂得不深、不透,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唯有“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在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面前常常捉襟见肘的时候”,才“真正认识到王老师的价值”,这恰恰表明支撑池莉的文字的,是一份对生活的认识的超越。有了一份与年龄相称的生活认识作为奠基,才较为容易在池莉的文字中“披文以入情”,获得那灵光一闪式的共鸣。
揣摩本文主人公王老师的人生,因年青而少不更事的我们,往往是很难赞赏、更谈不上叹服的。那时的我们还免不了眼高手低,在我们“睥睨世间英物”的眼皮底下,恐怕更多的,只是感受到这个“穷教书匠”生活的琐屑、平庸,甚至于觉得有些可怜。潜意识里我们总是想:无论如何,我是不会让自己一辈子都活得这么萎琐、这么窝囊的!哪怕现实再怎么不尽人意,我们的内心一角总还在梦想:“生活是多么广阔,暂且……将来……”
然而,生活总能以事实本身很快地教会我们:生活其实并无“暂且将就”与“将来辉煌”的分界线。生活,就是当前你正过着的这个样子,琐屑、平庸,而且几乎是一张让你挣不脱的网,就将你牢牢地定格在这几乎与崇高、与光辉灿烂无缘的“琐屑”和“平庸”之中了。
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是多么渺小的东西,“时代弄人”,时代在终极意义上早已大致圈定了你活着的方式,活着的状态,活着的可为与不可为的空间。即如文中王老师,干哪一行、分配到哪个单位、拿怎样的薪金、过怎样的日子、做哪些事,岂能由他自己去选择和把握?现实把你安顿在哪个位置了,你就在这个位置上生根了,好好去忍耐吧!在忍耐中去承担无可逃逸的责任,去展示你精神上那不屈的风骨,这便是你能活出的一切。读史铁生的《好运设计》,你会发现,坚强如史铁生者,也只能去承认并忍受摊到自己头上的命运。“好运”是无法由自己设计的,“命运”完全是只能交由上帝去安排的事情。小小的生命个体,你能扭得过“时代”的大腿么?所以史铁生说,“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的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而生命的意义,自然就只能寄望于“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直到死神和天使一起来接你回去”。这不就是活着的全部奥秘与全部价值之所在吗?
感谢池莉,以她的慧眼慧心,引领我们去观照“王老师”这个卑微、凡俗的生命如何在从容淡定中,完全凭借自身的一己之力,超越了琐屑与平庸,实现了“体面”、“神气”、“受尊重”地活着。我们终于体会和感悟到:只要自己“有本事”,凭自我的力量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做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于人无所求而与世无所争,终归会在卑微、贫穷中活出体面与高尚来——世间还可以收获这样一种“有大美而不言”的崇高人生。
一句话:凭自己的真本事,掌握自己的生活,所求无多而予人甚多,骄傲而淡定地活着,实在是“不白活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