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觉知?
所谓“觉知”,包括“觉”和“知”。“觉”就是感觉的过程,“知”就是接受到的结果。比如在阴瑜伽中,将意识专注于某一部位的牵拉或呼吸上的形式称为“觉”;最终感受到了各种拉伸时的酸麻胀痛,或呼吸的深浅粗细,这一结果即是“知”。
不难发现,觉知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觉知一定是在当下发生的;
- 第二,觉知是不带任何评判的纯然体验;
- 第三,每一个当下的觉知体验必然是全新的。对于任何一个阴体式而言,体式保留1分钟和5分钟,其感受一定是不同的,也并非是在重复以往的经验,在觉知中没有期待;
- 第四,觉知意味着身,心、灵的合一之境。阴瑜伽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觉知身体、呼吸,乃至念头,都只是习练者抵达宁静彼岸的船渡,在没有到达光明彼岸之前,我们就需要与代表船渡的身心为伴,离开这个身心,转而向外的一切探索,都无法获得究竟的解脱与圆满;
……
所以正念觉知,就是你非常清楚当下所专注的对象发生了什么?非常清楚你正在经验的感受是什么,不带任何头脑的评判、指责、分析和比较等的纯粹的观看,灵性的意识没有被头脑染着。当头脑不掺杂进来时,觉知才真正的发生。
对于一切的发生,无论是身心之内还是外境,单纯的“觉知”即是观,观是我们介入其中的第一念。
比如,在阴体式习练中,你遇到酸痛,并最终从体式中抽离的这一行为,首先是你观察到了身体有酸痛(一般而言,如果不是刺痛,酸痛是阴瑜伽习练中正常的一种身体反应),酸痛本身来自于你的觉知,这是你升起的第一念,接下来你可能会在头脑中进行分别,我是要继续坚持,还是放弃呢?当那个酸痛继续加深时,你开始担心,我如果继续会不会因此受伤呢?当你一旦想到这里,一般就有可能出现抗拒的心理,进而导致呼吸急促,并释放出“实在是太痛了”,以及“无法再忍受了”的信号,最终你从体式中抽离了出来。
从这整个过程中,不难看出,单纯的觉知到“酸痛”确实是真实发生的,但由于后面的过程有了来自头脑的辨别与评判,以及情绪的抗拒,使得我们失去了一次真正向内探索宁静的旅程。但如果,无论我们在习练中遇见了什么,都始终保持纯然的观察与觉知,就有机会照见那个“酸痛”的实相与宁静的彼岸。
所以正念觉知的状态,一定是全然允许、全然接纳,全然臣服的过程。
奥修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变得完全有觉知,他就开悟了,对自己所有的行为、思绪、感受完全有觉知,就是实现了神性!”
觉知让我们不断地消除自己固有的习性反应模式,化解执着与抗拒,消除贪爱与嗔恨,能够以一颗平等的心,不加任何评判地面对一切的发生,如其所是的去经验。这样的一种正念修持,终究可以将我们引入正知正见。
在阴体式的习练中,那个能觉的本体是谁?谁才是真正的觉知者呢?
要探索这个答案,需要明白谁不是!
首先,头脑并非是觉知的本体,因为一旦头脑介入,觉知将不复存在!
其次,身体、心灵也不是觉知者,身体的酸麻胀痛与心灵中念头的来来去去,以及所升起的各种情绪反应都只是我们觉知的对象,它们都只是觉知的客体,而非本体。
瑜伽将人大体划分为身,心、灵三个层面,如果那个能觉的意识本体不是身体,也不是心灵,就必然是灵性的层面了!
在瑜伽经典《博伽梵歌》中,将这个觉知者称之为——灵魂。
灵魂无生无灭,永恒长存!
灵魂充满着意识之光,拥有觉知的能力。即使在灵魂寓居的心里找不到它,但仍可以透过知觉明白灵魂的存在。瑜伽的修持莫过于稳定我们的心,照见灵魂,也唯有明晰地照见了灵魂者,才有望使个体的灵魂与宇宙的意识相结合,相合一。
佛陀,梵名Buddha,意指觉者,知者,这也激励着我们在瑜伽的修持之路上不断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日常生活中,当你有生气或恐惧等情绪升起时,你只需觉知自己正在生气或恐惧,不要去评判或指责,也暂时不要采取任何行动或措施,当你只是在觉知它时,就给了情绪这股能量一个通道,让它自然流经你,如此,气愤与恐惧的情绪就会消失,慢慢的,你就会再次拥有平静的力量,静定生发智慧,所以正念觉知是一切智慧的基础!
再比如,在亲子关系中,当孩子哭泣时,你不是以大人头脑的思维去评判,比较孩子,强加掌控孩子,而是来到他的身边,试着静静的聆听孩子内在的想法,允许孩子真实的去表达他自己,而你只是去觉知,便创造了这个允许和接纳的空间,这也同样给了孩子一个自我觉知的能力,使他的情绪很快得以疏导和释放,自然就不会再哭泣了。
图文/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