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八支分法瑜伽—古老瑜伽的修行法门
(2013-06-09 16:20:29)
在距今2000多年前,古印度伟大的圣人和瑜伽行者帕坦伽利曾著书《瑜伽经》——它指引瑜伽者完成灵性的旅程,经书中着重于身心灵世界的探索,首次提出瑜伽是一种“抑制心念波动”的方法,并明确的指出瑜伽修行的八个步骤,清晰而系统,即八支分法。传说这一体系的瑜伽曾一度秘不外传,只有印度的王室才能进行修习。后人也将它称为圣王瑜伽!
瑜伽经记载:瑜伽的修持方法分八个阶段进行:
一、持戒(Yamas):
是指身体行为和生理层面的内外控制,是一个瑜伽修习者本身的道德戒律。包括不杀生、诚实、不偷盗、净行、不贪。
古典瑜伽记载,“不杀生”即不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这是一条维持人性的根本道德戒律。它培养和保护我们本身具有的“慧命”;
“诚实”不仅仅是单纯不说谎话,更要求对任何事物及自己保持全面,客观的认识,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不偷盗”也不仅仅是小偷行径,更广意义上讲就是不可因身体的惰性,而产生了走捷径、走技巧的“偷窃“功夫,练习瑜伽通往灵性境界的道路上要做到实修;“净行”不仅仅是清净无为,内外行动的统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自省”来减少内在的矛盾,这本身就是开始了瑜伽的净行;“不贪”告诉我们要学会放手,不要执著于眼前犹如虚幻的大千世界!如此方能使我们淡定而平和,健康且快乐!
二、遵行(Niyamas):
是指内在控制,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清静、知足、学习经典。
三、体位(Asanas):是指瑜伽姿势,也称调身。
在瑜伽经中,帕坦伽利对于“稳定而舒适”的理解,主要特指一切体式的基础——坐姿。他还强调,练习体式的唯一要求就是“稳定而舒适”,身体需要保持平衡和放松,练习者不能有丝毫的不适之感。一旦掌握了这种对身体的掌控,修行者就可以把自己从冷热、饥饱、爱恨,悲喜的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
四、呼吸控制(Pranayama):也称调息。
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讲,调息术就是对“生命能量”的控制。也就是说,体式是对肉体的控制,而呼吸就要进一步控制到更加精微的生命能量层面上来。要从根本上提高生命能量,练习体式是不够的,所以瑜伽行者还要练习不同种类的呼吸技巧已达到目的。
五、制感(Pratyahara):将感官从外界环境中收撤回来,让心灵完全控制感官。
人体共有五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皮肤,主持着外界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大因素。五种运动器官即手、脚、声带、肛门、生殖器,由此将会产生巨大的欲望,此乃痛苦的根源,制感就是必须将心灵从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中收撤回来,转向灵性单一的理念上去,将心灵回归宇宙中爱的本体上来!
六、专注(Dharana):精力集中,心注一处。
此时身体呈现出一种心印,即将心灵的状态由身体表现出来。并得以净化。心灵的集中不应有任何的肉体活动,甚至做到不起心动念。心灵的集中应置于一个愉快的目标上。瑜伽士把心灵集中的时间长短来区别于所处的各个阶段。如果心灵不断的集中在客体上12秒,则成为专注,连续集中12秒的12倍,即2分24秒,此时称为观想;再增加11倍的时间,即28分48秒,可以到达较低层次的三摩地;如继续再增加11倍的时间,即5小时45分36秒,则可达到较高层次的三摩地境界!
七、冥想(Dhyana):禅定、静虑,只是一个过程。
单一的正念之流不断的持续。练习的最好时间是早上的三到六点和下午的五点到八点,此时的松果体最为敏锐。当然也可在宁静祥和的环境中练习。
八、三摩地(Samadhi):由冥想而来的超意识全部集中到灵魂中,和宇宙合二为一。
入定,所谓心神合一。
http://s13/mw690/4f0b5c59gdeb45872268c&690
居住在喧闹都市的现代人,如果能在瑜伽习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德行和自律方面有所精进,每天抽出半小时静坐一下,能不断精修到瑜伽的前六支,智慧就可以一天天增加,快乐就将无处不在!这也是我们不断研习古老瑜伽的意义所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