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伤逝》里的几个问题

(2008-02-15 14:29:23)
标签:

例如:高考

互联网

影评

李宇春

情感

口述实录

越狱

老照片

学习资料

教育

  爱情的文字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少见。《伤逝》便是一篇关于一对青年男女合而复分的。但他的弟弟周作人却在若干年后说,这篇小说是写给他的。也就是说,解读这篇小说,还可以说从兄弟情的角度。
     1925年10月2日,周作人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翻译的罗马诗人喀都路斯的一首诗,题目就是《伤逝》。全文是:
     我走尽迢递的长途,
          渡过苍茫的灰土,
          作徒然的话别,
          因为她那命运的女神忽而给予又忽而收回,
          已经把你带走了。
 
          我照了古旧的遗风,
          将这些悲哀的祭品,
          来陈列在你的墓上:
          兄弟,你收了这些东西吧,
          都沁透了我的眼泪,
          从此永隔冥明。
          兄弟,只嘱咐你一声珍重。
    多年后,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写道:“《伤逝》不是普通的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我这样说,或者世人都要以我为妄吧。但是我有我的感觉,深信这是不大会错的。”
    谁也不能否认“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句话穿过缠绵的情思透出了冷静的思考。
    五四时期周氏兄弟二人并肩携手、一齐呐喊,胡适曾写道:“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兼有赏鉴力与创作力,而启明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 那时的兄弟不仅仅是手足,更是知音、战友和同道。
    后来,兄弟二人突然反目。是何因造成?有人从家事,小节的口角冲突等试图解惑。但两人精神距离的巨大差距,才是致使日后所走的迥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如果,不仅仅停留在《伤逝》是一篇爱情小说的认识,能从人生的层面来解读,《伤逝》揭示的是叛逆与庸常之间无法调和的尖锐冲突,这正是兄弟反目的关键所在,对此周作人心领神会了。
   小说里,开始的时候,子君是和涓生一道叛离世俗束缚的,异常坚决地蔑视各方的阻滞,短暂自由的狂喜后,越来越紧逼的生存压力使双方都意识到:失去了实现自己价值的谋生土壤。子君在平平的日子里变得琐屑和悲观,涓生也最终难以忍受这庸常的生活,试图寻找新的焕发生命之路。整篇小说的基调是沉郁的、灰冷的: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
 “我在苦恼中常常想,说真实自然须有极大的勇气的;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
  在对残酷现实的充分认识后,鲁迅最终选择了彻底的叛逆,独自坚定地站在主流的逆面,发出自由在暗夜里厚重的悲鸣; 周作人则越来越贴近逃遁,偏安于雅斋闲适的情调,甚至不再有洞察是非的锐气。 
    鲁迅这宿命般的了悟,在爱情还没有真正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为对方设身处地预想,提示着牺牲的代价,本身就是一种承担。此后在生活琐事中不时有所印证:在给广平写信时,他会专门挑过有莲蓬图案的信笺;有一次他和广平怄气后径直躺在黑暗中冰凉的阳台上。因为真挚,现实的残酷常常啮碎叛逆者敏感的心。至此,更觉得鲁迅的眼力穿越了时空,哀伤也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什么是好新闻
后一篇:新春第一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