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望岳》、四块玉·别情  练习及答案

(2014-06-18 14:29:40)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教学练习及答案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2分)

2.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1.如雪花般飞舞的扬花(2分)  2.C(2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杨花雪”是指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曲作者是元杂剧的奠基入关汉卿,他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所写的对节正值冬季。

C。“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

 1. 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2分)

  2. D(2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本作品的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中的_______________(2分)

  A关汉卿         B马致远       C白朴        D郑光祖

2、作品中主人公思念远方亲人而凭栏远眺,但她失望了。据划线句,她将看不见的原因归为:

⑴杨花迷眼。⑵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   2、  山重水复(河山阻隔)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小令中“杨花雪”的意思是。(2分)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间接表达了主人公缠绵的相思之情。

B、“溪又斜,山又遮”是说曲折的溪流,巍巍的高山遮挡了视线,看不到情人的身影。

c、“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主人公离别的伤痛。

D、整首小令景中含情,表达了一个女子的真切、深切的离愁。

 1. 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2分)  2. A(2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杨花雪”的含义是。

2、关于这首散曲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散曲。

B.“难舍”、“相思”等词语点明了离别后女子的情感。

   C.两处“又”强调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D.写“杨花雪”、“溪”、“山”,是为了点明女子看到的景物。

1.(2分)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如雪花般”1分,“杨花”1分)     2. (3分)D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Ddc

(十七)四块玉• 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题目中的“四块玉”是作品的 曲牌名 ;“别情”则是作品的 题目 。作者是元朝的 关汉卿(人名)

 2.下列对句意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自送别,心难舍:自己把你送走了,心中却难离难舍。 B. 一点相思几时绝:那一点点相思的情意断绝已为时不久了。 C. 凭阑袖拂杨花雪:凭倚栏杆眺望,衣袖轻拂着杨花似的白雪。 D.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看横斜的小溪空自东流,重重的山峦把小路遮没了,心上的人真的去了。

 3.此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主人公 送别爱人远行依依不舍之情 的思想感情。

(十八)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对句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第一句写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下有一个孤零零的村落。 B.第二句写夜幕将要来临前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颗老树和寒风里受冻的乌鸦。 C.第三句,写飞来一只孤雁,小小影子投射在地面上。 D.第四、五句,写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他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 2.前两句。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 孤 、 落 、 残 、 轻 、 老 和 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使得整幅画面 萧瑟,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 ,照应了题目“秋”。 3.全曲前后两部分景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让人深深感到 色彩斑斓,感到蓬勃朝气 。 4.这首小令中,以动感打破画面沉寂的句子__一点飞鸿影下__。 (十九)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天净沙 秋思》是题目。 B.《天净沙 秋思》中“天净沙”是题目。 C.《天净沙 秋思》中“秋思”是题目。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名,“秋思”是题目。 2.《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依次写出了九种景物,依次是__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这九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幅画面,烘托出__孤独寂寞_的气氛。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用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B.全曲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C.从此曲的题目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D.此曲音节和谐,形象生动,意境鲜明,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 4.这首小令中“小桥流水人家”常被后人用来表现_江南_地区景物特点。 5.这首小令表现了_游子思乡的悲凉_的情感。

(二十)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外颭 ,爱杀江南。

 1.这首小令的作者是__元__(朝代)__张养浩_(人名)

 2.“两岸人家接画檐”一句中,“画檐”是指南方砖瓦房屋彩绘装饰的屋檐,“接”是“连接”的意思。这一句写出了江南人口稠密,繁华富庶 的特点。

3.这首小令以描写客观景物为主,这些景物都带来江南水乡风光的特点,而且景中含情,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着作者的 闲适 心境和 对江南喜爱的感情。

一道选择题 下列对《水仙子 咏江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一江烟水句展示出一幅天然美景

B“看沙鸥舞再三”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青春活力

C“画船儿“两句写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

D此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的春色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江南风景不能没有江水,所以开头几句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江南风景画。
B.如果说“烟水”、“两岸”、“芰荷”、“沙鸥”以及山光水汽,是属于水乡自然风光的话,那么,“香风”、“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就构成一派富丽的江南市井图画。
C.“酒旗儿风外飐”的“飐”,指风吹使之动,这句曲是写风把酒旗吹上了天,显出了一派动态之美。
D.这首小令的数词使用很有特色。“一江’’、“一段”、“两岸“、“再三”、“十里”等与一般诗文中所常用的“百、千、万”等相比较,显得比较“小”,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与江南风物之秀相对称,而且还平添了生动、多样、活泼的韵味。
9、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江”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B、“芰荷”是指“荷花”。
C、“咏江南”用an韵,并一韵到底。
D、“看沙鸥……珠帘”米哦安歇了动态的景物。
10、对本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水仙子”是这首曲的标题,“咏江南”是本曲题旨所在。
B、“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一句点出所写的是秋天的景致。
C、“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江南人家的富庶。
D、“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两句描绘出一派祥和之景。
11、下列描写江南地区繁华富丽的两句是( )
A、两岸人家接画檐 卷香风十里珠帘
B、一江烟水照晴岚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C、卷香风十里珠帘 爱杀江南
D、爱杀江南 酒旗儿风外飐
12、对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张养浩是元代散曲家,“水仙子”是曲牌名。
B、“晴岚”中“岚”是山林中的雾气,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故称晴岚。
C、“卷香风”一句化用了唐代杜甫的《赠别》中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该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水乡图,“杀”用在动词后,表程度的加深。

a b a cc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8.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C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2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3.对“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五、22.B 23.D 24.D 25.B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答案:望岳

5“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D 8、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9、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