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新前门大街

这是从珠市口(南面)一眼望到头的前门大街,蓝天下灰砖灰瓦老店房,红旗招展洋招牌,老街新气象。过去南端都是一些小店铺,现在洋快餐入住新老街了,起码吃饭不发愁了。
老前门大街是我再熟悉不过的街道了,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是我上下班必经之路。那是六七十年代,也是这条老商业街解放后鼎盛时期。上班时由于时间早还好说,到了下班时骑车可真得有点技术。大街上是摩肩接踵的人群,马路上是自行车大潮夹杂着公交车。你想前行就得在人缝车缝里穿行。路过大栅栏你往里一看,就是黑压压一股人流,有时甚至要一步一步往前挪。我每日清晨从天安门进前门大街出珠市口,傍晚反方向骑车穿越前门大街。每天都是数着店铺看离家还有多远。回忆往事当年我和老伴谈恋爱时,我的老伴第一次请我吃饭就在前门大街一普通饭馆里,吃的是晚饭。依稀记得有红烧肉,还有两个素菜加两碗饭,大约花了五块多钱。现代人会说就五块钱算啥呀!你不知道那时大学生毕业一年后只有五十几元的工资,这一顿饭可是工资的十分之一呀!后来成家了带着孩子来这里打过牙祭,吃过《都一处》的烧麦、在前门大街把口的那家店里买过切糕带回家,给孩子和老妈吃。因为那里是正宗的清真切糕,两层白白的江米面糕最上面是厚厚一层枣,中间有豆沙。枣上面还星星点点的放有红红的山楂条、青丝红丝煞是好看。吃到嘴里又香又甜又糯,花一毛钱就给切一大块。那时我下班时常到这里花三五毛钱装一饭盒,老板还给你撒上许多白糖。拿回家去老人孩子极大喜欢。
后来搬家了、工作调动了,就渐渐远离了这条古老的商业街,不过记得有一年为给两个女儿织春节穿的新毛衣,专门从东郊工体骑车到这里的亿兆百货商场买纯毛毛线。到了九十年代,现代化的超级商场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我几乎不去前门大街了,它也慢慢地败落了------。只有一些外地游客闻老名而到此一游,实际上是这里的经营理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结果。当时感到这条街就这样了?心里也很惋惜,但是让我去落后的管理方式、落后的商品店铺购物我又不愿去,很是矛盾。
奥运期间北京大变样,要振兴这条龙脉上的老商业街。一切从头做起,全街拆了重修,并且要修旧如旧恢复明清时代风貌,而且还要改变经营理念。就这样几年过去直到今年才算真正招商引资,店铺入住正式开街。但是我怕犹如烟袋斜街那样让我失望,不敢去!又听说人多吃不上饭,不敢去!就这样一拖二拖一直没来参观这条新老街。直到我必须常到珠市口当义工,使我看到了久别的新老友。从珠市口方向望去,由于时值中午又是平日游人较少,一眼能看到远处的前门楼子。改为步行街后没有公交车的穿行,街道显得很宽阔,新的灰砖房、艳丽的廊柱整体效果比老街靓丽多了!有一股欣欣向荣的气氛!这一切使我产生了迫切想探望老友的念头。提前做好准备:有工作不宜带大相机,又将小片机装在兜里。那一天天气极好,又是一个艳阳天。工作完毕已是正午,跨过天桥进入前门大街的南端,我带着新鲜的眼光、怀旧的思想漫步在前门大街,与新老友做一次近距离的交流。
下面我就用小片机拍摄的图片和我的感想来说一说新前门大街吧!

这是我做义工的地方:珠市口基督教教堂

古老的拨浪鼓街灯、青砖灰瓦的老式店房,西式的店主。这可谓:中式饺子皮加西洋馅。

这样的店铺还真不少

总算看到一家老字号了,但原来他不在这里也是新入住的,老店是在王府井。

这车老北京管它叫当当车,我小时候有时就坐它去上学。司机的脚下踩着意大铃铛,遇到有人、车碍事就用脚踩铃铛,发出当!当!的声音以示警告。

现在这车只是样子,没了大铃铛、辫子上也没有电线。也就一公里的路程票价20园,也忒贵点了吧!原来我从宣武门坐到天安门才3分钱。时代在前进,票价也在前进。

这是前门老邮政局新门脸
中国书店也是老街上原有的老店,不过现在老店旁边有为新洋朋友:世界各地无处不在的肯德基!

这个小楼很漂亮,不过看到的都是洋店洋字码。

这可是纯正的老街上的老字号

这也是老字号吃涮肉的地方

这里可能是廊坊头条,胡同里面还没修好只修了个牌楼。

天福号的酱肘子可有名,吃春饼时离不开它。经常卖断了货,这也新入住的。

看看洋店也不少,优衣酷店也来了。否则怎麽能吸引80后呢?

这是新建的牌楼。我来北京后看到最多的街道标识就是牌楼,东单、西单、东四、西四都有牌楼,后来几乎拆光了。看到这个新牌楼感到很亲切。

这个小楼是这条街上有名的大北照相馆

看看他的正面,到大街的北端游人逐渐增多,拍照片不太容易了。

最不能让我接受的是:这里本是我买切糕的店,没了无可厚非。可月盛斋可是有名的老字号,卖羊头肉、酱牛羊肉的。可給挤的你连牌匾度看不清,可星巴克却赫然在目。

我是又拉镜头又转角度,小片机就是功能不够。此时已下午有点逆光,最后不得不用魔术手将亮度提高,才看清一点月盛斋的牌匾。不过让我觉得它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哎!

不过转脸看到巍峨的前门楼子心里痛快多了!多大气!

从前门的门洞中看正阳门,可以说《别有洞天》!

再看看北京最古老的火车站

原来正阳门上是楼鸽、雨燕栖息之地。它们围绕城楼翻飞起舞是一景,现在已荡然无存了。
好了就说到这里吧!其实总觉的还有好多感想没说出来。总之,我也得与时俱进要认识到:对古老的东西既要保护,也要加入新元素。否则,新一代对此无兴趣,老物件又怎麽继承呢?是个难题,我也在矛盾
中。
我马上要去东瀛漫步了,回来见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