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拾遗
以前游颐和园都是从东门进东门出,总是走常规路线。无非就是走长廊、看排云殿、登佛香阁游谐趣园、看石舫等等------,从小到大几乎如此。后来在苏州河边修复了苏州街,又走过北宫门转过苏州街。觉得没多大意思还得单花门票钱一次后再也没逛过。总的感觉就是人太多!景儿都看不好!退休后随说有时间了但也去之甚少。直到搬家后门口有一路公交车469路(还是终点站)直达颐和园西门多方便呀!与老伴试走一趟,上车有坐半小时到站!
哇!顺、神速!此大门可能是新开的只有这一趟公交车人少,进门不挤、 舒坦!
进得门来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景区。这一日即不是公休日、又是清晨那环境真是幽静清新,我们迈着四方步走都撞不着人!可不像走长廊那样人头攒动、擦肩接踵。照张相得捎进一团外人!我俩的感觉就是一个子:滋!我与老伴说:"咱不往老地方去,就走新路看看新景。"我俩溜溜达达来到一路口看到一石碑说明此景区的来源:
原来250年前由乾隆皇帝命名此地为耕织图,具有江南水乡的风貌。1860年毁于八国联军,又经过百年的风蚀已满目苍遗,直到2002年开始修复2004年完成。使其美丽的风貌又展现在昆明湖畔。我和老伴多年没来颐和园,新修的景区被我们遗漏了!哎呀!赶紧弥补!我对老伴说:“咱们就来个颐和园拾遗吧!好好看看这新景区。”于是我们就用猎奇的心理、拾遗的目光一游此景区。
不想没走多远来到一片树木环绕的草地,又见一木牌介绍如下:
这里原来是古桑种植地,可我环绕四周细细地看,慢慢地寻觅可古桑在哪里?
因为树还没发芽,不知这些树是否是古桑?看树龄不太像-----
不过这里景色很美,视野开阔别有一番天地,不管有没有古桑再去寻找别的新奇。毕竟对于东门来说西边的景区属于后面,游人可以说很少。使我们看到一个静悄悄茶馆,与前面的挤满游客的小吃店有天壤之别。
此处静悄悄
茶馆小院未封死,侧面有条小路通往后院。呵呵~在后院我们猎到一眼老枯井!

这井不知见证多少历史沧桑
穿过后院的小门横穿一条小路,路过两颗海棠树又来到一个院落。在其侧院里我们可猎到了好东西,你猜是啥?哈!外国人送给慈禧的蒸汽船,可她连坐都没坐过。

可惜小院太小,我的相机没那末长的焦距,正面照不全只能侧着照。
虽然没找到古桑,可沿途却能见到这样几百年的老古树!

此次真可谓不虚行,猎了奇、拾了遗、呼吸了好空气、带来了好心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