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CQF中国培训中心:股指期货(续)-追逐价差—套利交易

(2009-04-13 09:43:36)
标签:

财经

分类: CQF视角

跨市套利交易——在不同的地点寻找利差
    同跨期交易主要发生同一地点但不同交易期的套利策略不同,跨市套利交易主要是指套利者在两个的市场,同时对两种类似的期货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这里的“市” 指的是不同的市场。所以,进行套利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找到能进行套利的价格变动的差异。因此,套利者在进行股票指数跨市套利时,首先应确认两个市场的同类股指地市场方向是一致的,并且两种股票指数之间涨跌速度有差异的。

 

相对于另一种股票指数合约而言,某种股票指数合约在多头市场上上涨幅度较大或在空头市场下跌幅度较小,则该股票指数合约就可以视为强势合约。例如,某套利者预测主要市场指数相对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票指数而言将呈强势,他会买进主要市场指数合约,卖出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合约。在合约同时平仓之前,不论总的市场趋势如何,只要主要市场指数在多头市场中的上涨幅度相对较大或空头市场中的下跌幅度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套利者就可以从跨市套利中获利。

 

   例如:A君预测全球股市将要上涨,但不同的指数的涨幅可能存在差异,其中主要市场指数的上涨势头均会大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期货合约,于是他在395.50点水平上买入2张主要市场指数期货合约,并在105.00水平上卖出1张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期货合约,当时的差价为290.50点。经过一段时间,价差扩大为295.25点,A君在405.75水平上卖出2张主要市场指数期货合约,而在110.00水平上买进1张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期货合约,使两个市场的合约同时平仓。结果是,由于主要市场指数期货合约在多头市场中上升10.25点,大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期货合约上升5.00点,A君可以在这一套利交易中获利(5125-2500)=2625美元。

跨品种交易——在不同的期货品种之间寻找利差 

    与跨市交易类似,跨品种套利,是指利用两种不同的、受到同一供求因素影响的品种之间的价差进行套利交易。只不过跨品种交易是在不同的期货合约的品种间进行。由于不同品种对市场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套利者根据它们发展趋势的预测,可以选择多头套利或空头套利。这种套利交易方法是根据两种交易品种之间的价差发展趋势而制定的。具体操作与跨市套利大致相同。

 例如,套利者预期S&P500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上涨幅度将大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上涨幅度时,买进S&P500指数期货合约,卖出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票指数期货合约;而当套利者预期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上涨幅度将大于S&P500指数期货合约的上涨幅度时,则卖出S&P500指数期货合约,买进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然后等预期的差价出现后,同时平仓两个品种的合约。

现货与期货合约之间的套利——基差套利

   每当期货合约的价格与其内在的现货的价格发生严重背离时,就可以调整股票现货和调整股指期货头寸来获利。
  当股指期货价格超过其理论价格时,我们可以按比例买入股指期货的空头头寸,同时适当买入股票现货的头寸;当股指期货价格低于其理论价格时,套利者应市场卖出股指期货空头头寸,同时卖出股票现货头寸。

    由于这种交易中,股票现货和股指期货交易始终方向相反,也就是处于互相套保的,这就相对于在套利交易中加系上了“安全带”,所以实际风险相对较小。但是,根据资本市场的定律“风险和收益总是对称的”,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套利交易获得的收益较少,一般来说,这种套利交易的方式适用于大额资金的交易。

中鼎小博士   

不要让机会等的太久

市场是无情的,同一个机会几乎不会再给你第二次。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套利交易者数目众多,这么多的交易者虎视眈眈,对任何交易机会均不放过,哪有机会,哪就有他们的身影,一旦出现市场不均衡的地方,迅速涌过来瞬间之内将利差瓜分殆尽。

所以,对于套利交易者来说,反应速度才是硬道理,待机会出现,如果唯唯诺诺、犹犹豫豫,结果被他人占了先,大好的机会付之东流,这样的到嘴的肥肉你不去吃,有无数的人想去吃,你慢了一嘴,肥肉就进了别人的嘴。正像那句名言所说,你比别人慢了一小步,就会落后别人一大步。所以,但凡遇到此类机会,决不犹豫,果断出击,迅速进行套利,在别人闻到香味之前将肥肉送进你的嘴里。

机会不等人,稍纵即逝,如果想抓住机会,你的反应的速度就要超过机会消失的速度;如果想比别人赚的更多,你就要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