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的“提款机”——股指期货的财富效应
古代中国人在修建长城时经常使用木棒来作为杠杆撬起数倍于人体重量的巨石。其实,股指期货就像木棒,巨额的资金就像巨石,仅仅小额投入就可以动员数亿计的资金。
有人说这既是股指期货的魅力所在,也是股指期货的威力所在,那么股指期货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呢,我们以在98年香港发生的那场血雨腥风的金融大战为背景向各位读者展示股指期货的巨大的威力。
1840年,英国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强占了香港,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索罗斯率着西方众多的“好汉”一路杀至香港,不过这一次不再是坚船利炮,而大笔的资本……
1.索罗斯的“立体战术”
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最主要的金融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全球资金、信息汇聚及分散的枢纽。当整个东南亚陷入金融危机时,国际游资却把眼睛瞄上了香港,并把它当作一座等待开采的金矿……
1997年,刚刚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完整个东南亚的索罗斯,这一次将矛头指向了刚刚回归祖国的香港。当时老奸巨猾的他洞察到了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存在着诸多的隙缝可以利用。众所周知,香港是亚太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而联系汇率便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在国际金融市场中,香港的金融市场是历史上最长而又最具规模的一个。当东南亚等许多国家都还在金融风暴中呻吟时,香港港币仍还坚守着联系汇率制,当时香港最高管理层的特区政府深知:捍卫联系汇率制,就是捍卫香港的自由、稳定和发展。特区政府一再声明,将坚守联系汇率不动摇,而投资者和香港市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港府的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多次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支持港府保卫联系汇率。看来这一次索罗斯和他的追随者们会知难而退。
|
小贴士:
联系汇率制度可以说是固定汇率制度,是以7.8港元兑换1美元的比例钉住美元制度。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始建于1983年,当时由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受阻,引发市场出现大量抛售港元、收购美元的现象,当时是出于保护港元汇率,维护港人对香港未来的信心建立的。
|
然而炒家们总觉得世界没有攻不破的堡垒,用他们手中的资本和货币可以摧毁一切,并且认为联系汇率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强大,总有一天会被他们击破,就如同他们迫使泰铢和台币等货币贬值一样。索罗斯看准了机会,利用他惯用了的“立体战术”向香港发动攻击,所谓“立体战术”是指在股市、期市和汇市上利用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及外汇期货等衍生工具联合对一国的货币、股市和利率等发动攻击。即是第一步,短时间内大量抛售港币,迫使港府提高利息,香港股市必将出现几天狂跌;第二步,在香港股票期货市场,提前买下恒生指数看跌期货,只要时间掐算准确,期指跌一个百分点,一张单就可赚50港元。一直以来,这一招让东南亚诸国闻风丧胆,在世界上也横冲直撞,所向披靡。这一招让大英帝国俯首称臣,让美国的后院墨西哥缴械投降,真可谓“屡试不爽”。
|
立 体 战 术
利用外汇期货、远期合约等工具进行投机,打压港元的汇率。
一旦港府为了保持港元汇率,提高炒家的成本,必然提高利率,炒家可以从利率期货中获益。
利率的提高必然会带来股市的暴跌,这样炒家又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进行投机,获得收益。
|
在东南亚,这一战术大获全胜。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在全球的加速的流动促进了国际经济的迅速的发展,但同时巨额的投机资本也如鱼得水,纷纷寻找猎物。90年代,跨国公司迅速膨胀,资本周转流动,时刻寻找赢利良机。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更为心怀叵测者提供了作案“利器”。他们四处出击,低买高卖,牟取暴利。国际游资并非散兵游勇,而是联手操作,数额惊人。据测算,其总额多达7万多亿美元。由于它们来如洪水,去如退潮,又被称为“热钱”,对国际金融市场冲击巨大。1987年全球股灾,1992年英镑、里拉狂跌,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在兴风作浪。
常言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号称“金融苍蝇”的索罗斯自然不会放过东南亚诸国这颗“裂缝”的蛋。这次索罗斯一声令下,旗下量子基金加上游资一同光顾东南亚,频频得手,东南亚诸国在经济结构方面的缺失难咎其责。前些年还被称为“亚洲奇迹”的新兴工业国,为了与西方一争高低,过早的金融全盘自由化,以吸引外资,尽快提升国力。但是,金融市场之门大开,监管措施却未跟上,埋下了金融安全隐患。外资涌入,泥沙俱下,良莠难分。少部分置业办厂,多数却涌入汇市、股市、期市,以及房地产市场,搅出泡沫经济的繁荣假象。国际游资,又称“热钱”,特点就在“游”,它们飘忽不定,哪里有利益,哪里他们就会涌向这些地方。索罗斯利用惯常的“立体战术”,股市、期市和汇市三管齐下。同时其他炒家也迅速跟进,这么凌厉的招数国内虚弱的东南亚国家自然抵挡不住,结果,东南亚各国损失惨重,汇率也相继贬值。
|
小贴士:
热钱:又称(hot
money),是指以获取套利收益为主的短期投机资金。
|
2.投石问路
看准了时机差不多已经成熟,索罗斯准备开始准备下手了。
考虑到香港较东南亚国家有着更为雄厚的外汇储备和更为完善的金融体制,索罗斯改变了以前在东南亚国家疾风暴雨似的突然袭击,采取了更为稳妥的“投石问路”的方法,未立刻祭出他们的“立体战术”,而是先在外汇市场小时牛刀,1997年10月21日,索罗斯率众炒家登陆伦敦汇市,抛出价值近60亿美元的港币,将港币对美元的汇率,压过了1:7.75的警戒线。受此影响,次日香港恒生指数应声下跌了10.4%。10月28日再度狂跌13.4%,恒生股市总值减少2.1万亿港币,香港人均财产减少35万港币。特区政府见势不妙,港府也不甘示弱,一改“积极不干预”的作风,主动出击迎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特区政府很快识破了投机者的伎俩——从香港的银行拆借港币,然后再拿到海外市场上抛售。于是,特区政府略施小计,提高拆借港元的利息,增加投机分子的成本,使其得不偿失,很快败下阵来。
尽管初战告捷,但港区政府这次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利率的提高造成香港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上升,可以说,这是一次有代价的胜利。
3.索罗斯的提款机
上次出击尽管未能刚破联系汇率制,但索罗斯却看出了联系汇率制存在的弱点。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准备,索罗斯这次可谓是有备而来,他决心大干一场,彻底击溃联系汇率制。
1998年8月,刚刚度过一周年回归日的香港上空乌云密布,这一次,索罗斯率众拿出了他们的“杀手锏”——他们高卖低买、拉长补短,向香港汇、股、期三市同时发起攻击:从香港银行拆借巨资,打压汇市;尽数抛出股票,将股市放低;在期市预订大批指数看跌单,只等港府乖乖就范,束手被擒。联系汇率制受三市攻击,渐感不支,摇摇欲坠。为了扰乱人心,动摇市场信心,索罗斯们还在市场上散布谣言:“人民币必将贬值,港元与必将与美元脱钩”,受此影响,恒生指数更是一路狂泻,从9000点跌至6000点左右。形势对年轻的特区政府十分的不利。金融大鳄索罗斯和他的追随者从三市获利,大把的金钱流水般的进入他们的腰包,索罗斯甚至口出狂言:“香港就是我的提款机”。
小例子:
假设A君准备投机香港的金融市场,在进行投机之前,也就是1998年5月份A君卖空100个恒生指数期货的标准化合约,假设当时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乘数为50,3个月后,也就是1998年8月,A君开始进行全面的攻击,首先大量抛盘港币,当特区政府为了保持联系汇率制的稳定,通过提高同业拆借利率的办法来打击投机者,这样利率上升,股市下跌,假设恒生指数暴跌2000点,则A君可通过投机获利为:
100×2000×50=10,000,000港元。
可见,借用现货市场的联系确实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但如果特区政府介入,运用外汇基金在股市上托盘,如果恒生指数在托盘下上涨2000点,则A君的投机损失为:
100×2000×50=10,000,000港元。
CQF国际数量金融工程师认证,保障您金融界最高竞争力!敬请莅临
www.ccqf.c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