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怎样听评课(一)
听评课是教研员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实,听评课也是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都会积累一定的听评课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听评课风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想工作方法因人而异,那么听评课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不管方法如何,只要能有的放矢,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科教师心悦诚服,就达到了我们的工作目的。但是,凡事又都有规律可循,听评课也是一样,只是遵循“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的规律,为此,我愿与各位教研员一起探讨听评课的规律。
一、听课
听课是评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听好课,才会评好课。那么,怎样才能听好课呢?
(一)做好听课前的准备
俗话说“有备无患”,无备必乱。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同理,在听课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
1、业务准备
(1)熟悉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熟悉新课标要做到五个弄清:弄清教学目的任务;弄清教学建议;
弄清规定的知识体系,各单元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弄清新课标的特点。
把握新教材要做到“三准一活”:对本学科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认识准;对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对课后训练目的要求掌握准。灵活地看教师组织和选择教法。要将新课程标准熟知于心,新教材的内容要了如指掌。不妨在听课前备课,要听什么课,就要准备与该课相关的内容,从复习、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新旧知识整合到复习、巩固等都要先自己做一些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路和授课教师的思路对比着听,这样做好处有三:一是你可以真正听进去;二是你可以有针对性地思考;三是你可以在比较中得到启发,找到最佳方案。
(2)了解学科教改信息
自己所承担的学科取得了哪些教改成果,有哪些新的信息必须知晓。这能提高听课的品位,使听课能站在应有的高度上,敏锐准确地发现教师授课的优缺点。
2、技术准备
要准备好听课的记录本、教科书、参考书等确定好听课时间。
3、舆论准备
听课前要先通知授课教师和有关人员,要消除授课教师的紧张心理,要向教师说明听课的目的,让教师“轻松上阵”。
4、实情准备
在听课前要了解任课教师的学识水平、工作态度、教学经历、教学特点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情况(学生也很重要,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看教师,又要看学生。)
5、心理准备
在听课前要做到“五心”即“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
(二)确定听课目的
根据听课目的可以把课划分为六种课型:
1、认识课。对象多为新教师或刚调入的教师;目的是了解教师的基本素质;评课多采用鼓励的原则,对缺点适当指出,但不宜过多。
2、检查课。对象是全体教师;目的是检查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教与学),发现问题、印证问题、解决问题;评课宜采用集中评议,重在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3、研究课。教改某方面的实践或有争议的课,课前了解教师的意图或问题所在,听评时抓住要害。
4、评价课。鉴定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集体听、综合评、慎重作结论,结论进入业务档案。
5、总结课。目的是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或推广某一教改成果或是优秀教师给其他教师示范,评课重在总结经验,引伸推广,实现教学或教改中的一个重要意图。
6、帮导课。对象是不成熟的教师或有明显缺陷的教师。记录要全面准确,评课论据要充分,态度要诚恳。本着启发认识,鼓励努力的原则,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不宜多人评议,一般只个别交换意见。
(三)听课中做到高度集中
听课时精力要高度集中,做到“四动”:耳、眼、手、脑四个器官并动。耳听:听教师的要求、讲解、提问,听学生的发言。
眼看:看教师的教态、板书、演示,看学生动作、神态。
脑想:想课堂上每个环节、每个方法的目的、作用、必要性(这样安排好不好?为什么?有无更好的办法?)。想环节之间的联系。
手记:尽可能记录课的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环节(精彩之处,典型的问题);记下自己思考的内容。
(四)听课注意的问题
1、听课既要看教师,又要看学生。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听课到底看什么呢?
看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组织引导作用,应变能力等。如,语文课,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诵读,关注精神,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否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否能灵活应变等等。
看学生:参与的时间够不够;参与热情高不高,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的质量高不高,是不是实质性参与,如,有的教师“满堂问”表面看挺热闹,实际上,教师提的问题没有多少思考量,这种提问只是教师讲课中的一点点缀而已,成为讲课中的一种形式,就是学生不回答,教师也会顺口说出答案,这实际上是教师牵制学生思维的“一言堂”的变形。另外,学生出现的问题要从教师的角度找原因。
2、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评课
(一) 评课的内容(评什么)
1、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是否贯彻“高校课堂’的理念。如,教师是否将自己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等;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关注差异,关注精神等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2、教与学的目标是否明确
课堂上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教与学的目标分别是什么,授课前师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是否达到了完美统一
3、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课堂教学程序的展开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如,课堂上需要讨论,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多长时间等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要遵循认知规律。
4、教学方法组合是否得当
有的教师采用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法,虽然讲的津津乐道,但由于缺少学生的主体参与,因而也不是好课。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应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激活思维、发展智力。
5、反馈——矫正的实施是否有效
主要看⑴教师收集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信息的意识是否强烈;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是否及时。⑵矫正应尽量避免雷同,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教材,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打不同的比喻,举不同的例子,教学同一知识内容。真正实现反思教学的实际意义。
6、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答问和练习的正确率怎样;师生的情感体验是否愉悦、欢畅。比如,有的教师作公开课时,为了追求气氛和效果搭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组织学生进行没有实质意义的“伪参与”,这样的课决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7、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主要看是否把握了知识规律和应用知识的规律的教学;是否遵循了同化、顺应的规律;是否讲清了理解知识的关键点。
8、“两主”作用是否协调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他们主动探求、积极质疑的习惯,不断提高他们提问的质量,逐渐掌握探索的方法。教师要驾驭好学生课堂提问,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不怕问倒的气魄。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师生协作,生生合作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9、容量是否适中主要看教与学是否有张有驰;知识呈现是否有密有疏。
10、时量分配是否合理
主要看重点、难点的教学与教学高潮的呈现是否一致;各教学环节的时量与教学任务是否匹配;是否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时间。
11、教材的示范作用是否得到发挥
主要看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
12、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适当
主要看在当时当地条件下,是否充分运用了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效果是否尽可能最好。
13、训练是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主要看课堂教学是否始终在进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核心)的训练。
14、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主要看教师的导入、讲解、课堂教学语言、提问、板书、变化、反应、反馈、演示、结束等教学技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高低,决定了其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高低,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能实际解决的。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人才只能由人才来培养。”教师对教材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领悟后,方能引导学生思考、揣摩、品味。
15、课堂教学高潮是否形成
主要看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呈现思维与活动的起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