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婚姻家庭母子沟通的心灵对话(新浪书评首页)

标签:
亲爱的安德烈跨国婚姻母子心灵对话龙应台德国育儿 |
分类: 瀹爸胡言 |
跨国婚姻家庭母子沟通的心灵对话
一个跨国婚姻下的一对母子因为父母婚姻破裂,再加之母亲从德国回台北工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了4年后,妈妈突然发现儿子已长大到了18岁,电话里除了问问学习、生活,那边也就说挺好,不错之类的话,没有什么可聊的了,明显沟通出了问题。母亲做了个决定,和儿子通信,用这种方式来了解儿子,并进入儿子的世界,要认识这个18岁的人。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
所以,爱你的孩子,请记住要与他沟通。
这母子俩,母亲是一个生活在60、70年代台湾渔村的女孩,她的生活中没有图书馆、电影院,甚至她连推铅球都没有学过。儿子是一个生活在当下欧洲的大男孩,他享受着物质富裕的生活;功课可以不花多少时间,一星期四个下午去踢球,假期里与朋友结伴去旅游。两人的生活太不一样了,接受的教育,成为自身素质的经验也太不一样。他们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两人最稔熟的语言都不一样,通信都要各退一步,用第二好的语言英语进行通信(儿子最好的是德语、母亲最好的是中文),可以说简直是无法沟通交流的极致典型了。
但是不交流,怎么可以知道彼此的生活,各自的思想。这种沟通很重要,唯有此,你才可能让你的孩子敞开心扉,把他的问题都跟你说,你才有了解孩子、为他进行判断和选择提供建设性意见的机会。
他们的沟通很深入:从孩子的恋爱与失恋,探讨人生有很多的痛苦,是在痛苦中升华,还是在痛苦中沉沦;从孩子与老师的矛盾与问题,探讨人际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力关系;从孩子对阶级意识和精英思维的反感,探讨左派、右派之间的关系以及革命主义和浪漫情怀的本质;从孩子对于贫富不均的疑惑,探讨人性中两种道德,积极的和消极的,以此来解脱孩子的负罪之心;从儿子对音乐的理解,探讨各自私密的、私己的美学经验,而妈妈也承认贫穷使得自己缺少艺术的内在涵养,美术音乐只是一种知识范围;从孩子对原乡(他生活在一个混血儿很多的国际化小镇)的怀念,对年少朋友的留恋,即将离别的不舍,探讨对异文化的尊重。
他们甚至沟通对价值观、美学经验、种族融合、国家政府(台湾,似乎游离于中国之外;德国,由于纳粹,甚至有以德国为耻的感情)、公民素养、民主法制等等这些抽象之极东西的理解,而且既深刻又朴实。一个18岁的孩子,思想深邃,表现对世界、物质、精神、艺术的看法超常的成熟,与其年龄极不相配。
这个母亲,叫龙应台;这个儿子叫安德烈,他们这次通信,还有一个副产品,他们合写一个专栏三年,获得很好的反响,书也随即出版,那本书就是——《亲爱的安德烈》。
博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