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last.fm专访felixmusic2.0rollingstone |
分类: 专访与报道 |
Music2.0
独家专访:
Last.fm 首席执行官 Felix Miller 谈中国市场战略
(注:本专访已经在数字音乐观察,Rolling Stone 中文杂志上发表,如欲转载,请获得采访者许可。)
(Last.fm 三位创始人合影,左起:Martin Stiksel, Felix Miller,
Richard Jones)
我们Music2.0机构(music20.org)有幸与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社会化音乐服务网站Last.fm的首席执行官Felix
Miller,就Last.fm的数字音乐服务以及他们未来的中国市场战略进行了电话交流。Felix表示对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充满了期望,他们
也将在中国积极寻求更多的合作。
Q: 什么是Last.fm,它都有什么功能?
Felix:
Last.fm是现今为止最新的专为满足个性需要而设计的音乐网站。只要键入你喜欢的歌手名字,
Last.fm就会从自己庞大的音乐库中调出一个播放列表,包括该歌手在内的海量同类曲目尽收眼底。Last.fm拥有比任何社会化音乐网络都庞大的媒体音乐库,包括了来自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中的三家和数千个独立音乐人的作品。下载一个Last.fm的客户端软件,它可以与
iTunes和iPod同步(我们称之为“记录歌曲”,scrobbling),之后Last.fm.会为用户建立个人页面,并基于个人的不同音乐收听偏好源源不断的为使用者推荐新的音乐。
Q:
能透露一些关于Last.fm的相关信息吗,像音乐库里有多少首歌曲,平均的访问量是多少,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Felix: 目前,
Last.fm每月的活跃用户数量超过两千万,平均每个月有五亿首的歌曲被记录(每个月我们从五亿次的歌曲同步中得知人们都在听些什么).
Last.fm的乐库容纳了超过一亿首的歌曲和超过一千万的歌手。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由于随着每天社区里的音乐记录不断被人更新,新歌的信息就会自动保存到我们的资料库里。我们的用户目前记录歌曲的频率达到每秒200次,自网站建立至今,Last.fm已经创造了180亿次的歌曲记录。
Q: Last.fm现行的音乐理念是什么?
Felix:
人们热爱音乐,我们则乐意帮助那些热爱音乐的人找到好的音乐。我们的网站建立之初,就继承了在这方面的先驱Napster的理念。我们发现Napster已经可以做到为歌迷找到他们真正需要的音乐了。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歌曲,但是人们缺乏
找到这些资源的有效途径,也不知道如何去发现他们喜欢的新音乐。这些问题音乐媒体不去理会;音乐杂志接二连三的停办,所以也不大可能;而且你也不能指望电视和电台那些只锁定主流音乐的媒体。最后,当Napster没有了,无论是网上还
是网下,人们找音乐的平台也就没有了。所以那时我们打定主意自己来做.
Q: 在你们的用户中,人们抱怨最多的是什么?
Felix:
应该是歌曲和歌手名称的拼写错误吧,这也正是我们新的“指纹识别系统”正在努力的方向.
Q: 什么是你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Felix:
现在,正有一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跃跃欲试,他们的确有些关于音乐网站方面的好点子。比如Facebook,你完全不知道这个从哪冒出来的无名小卒竟一越成为能与MySpace这样的大网站相抗衡的对手。我们完全没办法去预测哪个年轻人的
想法就一定能赶上个大机遇。但是这就是互联网有趣的一面。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有信心Last.fm在行业竞争中是相对安全的。
Q: Last.fm目前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Felix:
我们的商业模式来自广告,会员制和订阅服务。
Q:
由于对广告严重依赖,扣除在唱片公司、出版商和宽带方面的开支,你们真的有一个仅靠销售很少广告就能确保稳定赢利的销售模式吗?
Felix:
如果商业模式不健全的话我们是不会用的。Last.fm的商业运作从刚起步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五年的历史了,我们成长的脚步也日益稳健。
Q:
Last.fm接下来的半年有什么新的打算,特别是在中国的市场?
Felix: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Last.fm将有一系列大动作。本周,我们的Now Form A
Band成功上线,这是我们的一个“追求好音乐的商业活动”。旨在鼓励年轻音乐家通过互联网的免费工具来随心所欲的创做自己的音乐。活动主题的灵感来源于1976年的punk
fanzine(一个地下音乐杂志) Sideburns'
call口号---“三个和弦组支乐队。”
时隔三十年,我们的口号是“三个网站可以组支乐队”。此外,我们新近在唱片业杂志《音乐周刊》(Music
Week)上刊登了“流行榜”,上述活动主要围绕着这一榜单进行。最近一次将在Spitz举行的慈善晚会演出,即“流行榜”现场音乐会,我们开始对的上榜乐队做演出宣传,预售票被抢购一空。现在,我们希望能进一步激发音乐人的创造力,掀起一场音乐DIY革命。如果想了解更多详情,请登陆网站http://Nowformaband.last.fm。
在中国市场我们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内容的本地化和网站的汉化,近期我们在日本与Nifty达成了合作,他们将采用我们的Widget服务,显然我们在全球都会寻找类似这样的合作。
Q: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斥巨资两亿八千万美金收购了Last.fm,使人们对Last.fm进行一翻认真打量之余,还同时引发了一些争论,诸如“版税”许可,保护网络电台许可日等等,还有像CBS的影响力会不会压倒Last.fm的置疑。Last.fm对这些倍受关注的问题持怎样的看法?
Felix:
我们非常感谢这笔投资!
这个好消息使我们每个人都倍受鼓舞。但是公司的日常运转依旧如常。
Q: Cathy
Fink在近期的声明中提到,去年Last.fm作为小型网络电台与SoundExchange组织达成了一个折扣协议,并交付五千美金版税。SoundExchange执行主席John
Simson称,协议允许Last.fm从2003年起,在年收益在二十五万美金以下按百分之十、年收益超过二十五万按百分制十二交纳相关费用。我能否就此推测Last.fm在去年仅赚了5万美金?
Felix:
关于详细数字我不便透露,但是我们一直在尽力确保自协议生效之日起,歌手、唱片公司和代理商都能收到相应款项。
Q: Pandora, MyStrands
和Napster都相继进入了无线/移动音乐市场,Last.fm现在或以后在这方面是否有意参与?
Felix:
显然这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考虑的。很期待在无线领域有所突破.在无线音乐方面,至今还未发现有适合Last.fm的成功模式,
因为Last.fm的模式是无法简单的复制到无线领域上用数据去收费的。
Q:
最近有报道称Last.fm正在研发“指纹识别”声音数据库,这是不是出于现有的方式在过滤信息方面的弊端?另外,Last.fm能不能详细的说明一下你们是如何处理错误信息的?
Felix:
我们每秒钟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处理起这些数据是有很高的难度的,但是我们的“指纹识别”系统将会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详情的信息,可以登陆http://blog.last.fm/2007/09/10/fingerprinting-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