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住缘何失败?

(2014-01-06 19:37:12)
标签:

杂谈

扎堆——名人狂欢盛宴下难掩惨淡经营的现状 微信说“我是一种生活方式”,至于到底是什么生活方式,那么就看用户怎么用了,“一万个微信用户眼中就有一万个微信”。我认为微信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将自己制成“半成品”,为用户“留白”,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微信从不向用户推送公号,它的意思是“不对您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请您去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此外,微信还在消息页与通讯录都折叠了公共号。 微信是高雅和谨慎的,它生怕自己打搅了用户的本意,因此它一直在鼓励用户用自己的方式使用微信,算是真的走到“群众”中去了——每个人的微信都是自己的微信,每个人的微信都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微信的成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朋友圈,熟人社交应用不应该过度地对用户指手画脚”。

反观来往“扎堆推荐”、“公共号推荐”这些过度干预用户行为的功能,扎堆可谓是非常亮眼:马云带领一群明星与企业家扎堆,噱头十足,里面有卖萌的,有送心灵鸡汤的,有自黑互黑的,更重要的是有“主要矛盾”。 来往的slogan是“朋友就是要来往”,其初衷旨在建立用户之间的熟人社交圈。

后来却是引导用户在“明星扎堆”里刷存在感,而没有想办法帮助用户建立自己“落地”的社交圈,这非常遗憾。 敲门——就像一个容易感到厌烦的小游戏 “敲门”是一项针对陌生人社交的功能,而且比较“无厘头”。陌生人社交也是要基于一定缘由的,比如“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等都是基于地理位置,豆瓣小组是基于兴趣的,陌陌基于LBS与兴趣。

无论陌生人社交模式如何多样,都必须要有一条维系彼此关系的纽带,否则两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凭什么结识呢? 来往“敲门”行为的判断依据仅仅是一个用户头像,不知道对方的状况、地域、兴趣,也就是用户就是根据这一张不知所谓的照片就要决定是不是去敲门。即敲门是无目的性的,如果一定要为此行为找动机,那就像是在玩一个小玩具,仅仅是新鲜感和好奇心的驱动。

基于这种随机机制,敲门更像是一个小游戏,当用户新鲜感与好奇心磨尽的时候,就不再会用这个功能了。 细节上的体验瑕疵——没有用户至上 第一,来往“扎堆”页面与“好友动态”页面中查看某条内容的评论,需要切换到“详细内容页”。如果某条内容附带语音,那么用户在听这段语音的较长时间里很可能从内容页切换到“详细内容页”查看相关评论,而不幸的是“内容页”与评论所在的“详情页”的切换会中断语音。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设计失误——内容、内容语音、内容评论是一个整体模块,用户从内容页切到该内容的评论页会使语音停止,且播放进度丢失,这把一个完整的模块从体验上生生割裂开来,对用户造成不良的使用感受。 第二,来往“加好友”的用例下,需要申请者提供验证信息到“亲,给个加我的理由吧”输入框,不过等你苦苦把“理由”输入提交后,系统可能提示你“对方已设置不接受好友请求”。

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不友善了,既然某用户已经设置不接受好友请求,那么为什么其他用户想要加此用户为好友的时候还要在验证页输入“理由”?难道是让请求者接受一下嘲弄? 结尾 从产品方向到产品体验,现在的来往确实让人很不满意,不过正是“爱之深,才责之切”,一句“朋友,就是要来往”,打中了我的本心。曾经的刻骨铭心,最后平淡到让自己都落泪,为那个当初痴迷的自己不值。我想象中的来往,是能够把熟人、朋友那种曾经一起度过的光辉岁月延续下来;在离别的时候,告诉朋友有来往我们一直会在一起,等到相聚的时刻,打开来往来重温友谊不减,来往让我们未曾离别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