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品牌污名难除  中国企业遭遇国际困惑

(2013-06-23 22:53:11)
标签:

中国品牌

中国企业

it

尽管大部份电子产品与消费用品的生产制造都移到了中国,但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表示,如果他们知道某种产品的品牌来自于一家中国公司所拥有,那么他们就不会购买该中国品牌的产品。 

不过,从发生在美国人平常生活中的两点事实来看,可能会让这项调查结果变得很讽刺:首先,大多数的美国人可能说不出任何一家中国品牌,而且美国人多年来购买的产品虽然挂的是常见的美国品牌,但却都是在中国所制造的。但就某种角度来看,对于中国品牌(Chinese-owned brand)的看法其实是和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不一样的。

根据这项由HD Trade Services (HDTS)所进行的调查指出,在1,500位受访的美国人中,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在知情的情况下,不会购买属于中国公司品牌的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其它68%的人愿意购买中国品牌的产品。(由于经常听到对中国制造的印象不好,这个统计数字真让我感到惊讶。)

然而,当问及是否购买日资品牌的产品时,81%的受访者都表示愿意。此外,如果公司的名称听起来像个德国名字──例如中国海尔(Haier),可能也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消费者会认会这是一家采用与德国设计有关的产品。

HDTS是一家提供经销、行销与市场拓展服务以及协助中国品牌开发美国市场的国际市场推广公司。HDTS的另一项调查还曾经要求1,500名受访者,随便说出一种最熟悉的中国品牌(最多可列出五种中国品牌)。

猜猜看结果如何呢?94%的美国人说不出任何一种中国的品牌。我现在想了一下至少就有联想(Lenovo)、海信(Hisense)、华为(Huawei)与中兴通讯(ZTE)等都是目前十分常听到的品牌啊!

这种吊诡的现象真的令人惊讶,就像HDTS所说的:"看看你的家中四周,环顾你的办公室──家具、服装与配件、电子产品、居家用品和小家电等──你认为有多少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比重有多高呢?根据市调数据,大约有将近50%吧!"

有几种原因或许能够解释中国产品被污名化的缘由。其中之一显然就是美国人(以及西方世界的其它人)普遍对于中国产品的印象:

虽然大部份备受瞩目的美国与欧洲公司都将产品交由在中国工厂的中国工人制造,但比起美国、德国或日本制造的产品,中国的电子产品常常被认为是低成本、品质差的代名词。

此外,许多伪造的劣质元件流入了电子产品供应链,这些仿冒元件被认为就是来自于中国──让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印象更恶化。当然,还有一连串中美之间政治外交角力与谍报行动,就像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小说般地精彩,更加深了一般美国消费者产生"中国很坏"的心态。

这种刻板印象深深地影响到制造供应链在不同地区的变化。包括Kanban、Lean与Six Sigma等标准已经深植于高科技生产与供应链制程中,西方社会已投入许多以确保其作业符合普遍接受的标准。

然而在以前,中国公司并未坚持同样的标准流程。中国曾经是──现在也仍然是──低成本的最佳替代方案,也是能日以继夜轮班工作制造通用机上盒(STB)以及在产品上印上全球知名品牌迅速出货的地方。

西方公司将厂办移到这里,以便能够大幅减省税款,他们也着眼于这里能够让他们直接间接地降低劳工成本,而且由于得以将低利润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转化为更多利润,也赢得了投资人信任。一直到西方公司开始面对不同的消费者与投资人的压力时,产品品质才开始受到重视。

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正悄悄地发生,这种变化将进一步混淆品牌传达的讯息。过去,中国公司通常默默无闻地只为所有主要的一线OEM制造产品,他们和OEM之间存在的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而非竞争对手。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挟其制造专业技术放眼全球,试图在北美市场建立其自有品牌,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改变了原有的OEM-供应商关系动态,同时也快速地改变了消费者的心态。

不知为什么,消费者在购买中国制造的平面电视、视讯游乐器、手机或相机时,从来不会多加考虑,但如果产品包装上印的公司名称与地址从一家硅谷公司换成一家位于上海的公司时,消费者通常就会开始犹豫甚至收手了。

这也可能与品牌忠诚度有关,但我怀疑消费者购买决定的改变,原因更可能来自于可靠度与信任感的问题,从品牌与行销的观点来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可靠与信任感并不容易建立,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经营。

我想知道的是:如果几十年以前,中国一开始未被贴上低成本委外理想地点的标签,美国人如今会有什么样不同的观点吗?相反地,如果日本、德国与底特率在1970-1980年代时采取了与中国相同的道路,发展成为低成本制造的中心,如今又会是什么情形呢?消费者如今还会如此看重来自这些地区的产品吗?

事实上,这正显示出消费者变化无常的本性。消费者可能并不那么在乎产品在哪里制造或甚至如何制造出来,但如果改变他们经常购买的产品所属公司名称,那么各种反弹的声浪将纷纷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