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大地赤子,人间水墨----墨刚诗作《清明》简评
(2014-09-26 12:36:36)
标签:
转载 |
分类: 墨刚诗评 |
清明
●墨刚
睡在地下的人,每年都会
醒来一次。墓畔的杏花,这些灵魂的
灯盏,再次被时光点燃
而烟柳在笼罩。一只不知名字的鸟
在叫:一声,又一声,忽远忽近
一切都恍若隔世
“总有人将生死悲欢酿成老酒,总有人买醉”
在野外,邂逅的所有细细的雨丝,都脚步踉跄,倾斜着身子
一路酩酊,向春天的至深处走去
墨刚兄弟是活跃在保定诗坛上的优秀青年诗人。他为人内秀,真诚质朴,具有北方汉子的优秀品格。他聪明巧慧,文思敏捷,笔触细腻,创作了为数不少的优质诗作。仅就小诗《清明》,浅析诗歌美学特征。
一、言之有物,情思真挚。这首小诗抒发的是清明时节思亲怀人的情感。应该说这是一个普及性的题材,非常难于写出亮彩。而诗人墨刚却以饱满、深沉的情思,给我们勾勒了一幅优雅的田园水墨画。且看:睡在地下的人,每年都会醒来一次。墓畔的杏花,这些灵魂的灯盏,再次被时光点燃。诗人的抒情牢牢附着于现实的物象,由人入手,由深埋地下的亲人入手,展开联想,到杏花、灯盏。这种层层推移之法,不虚飘晃忽,实实在在,正是这种有迹可循的创作方法,给读者以打开诗人情感宝库的钥匙。
二、语调舒缓,深沉凝重。总体上看,《清明》这首小诗,在将清明时节的物象一一予以诗化的呈现的时候,情绪是舒缓深沉的。“而烟柳在笼罩。一只不知名字的鸟在叫:一声,又一声,忽远忽近一切都恍若隔世",诗人置身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一边怀念亲人往昔的音容,一边环视周围的景象,空寂、宁静的野外,绿柳如烟,鸟鸣清脆,让人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这种乡野的寂静,正是适合于诗人缅怀亲人的场景,仿佛亲人已从地下醒来,在和诗人无声的对话。墓畔的杏花开了,在春风中摇荡,像一枚枚灵魂的灯盏,被光阴顷刻间点燃了,越来越绚丽。诗人的诗歌追求和美学趋向是唯美的,在古典优雅之中,透着淡淡的哀伤。
三、善用技巧,文思巧妙。诗之所以为诗,在于诗首先是诗,而不是散文。文句具有诗性,耐读,经得起品味。墨刚的诗可以说达到了这种境界。比如在实与虚的转换上,时光点亮灯盏,时光按理说没办法点灯,它不是物质的火焰。可是,诗人说它点亮了灵魂的灯盏。在这里灯盏是杏花,时光的延续,催动着年轮的旋转,自然也就会点燃起杏花的激情。另一方面,杏花又是亲人的灵魂的象征,每年清明,亲人会从地下醒来,这是诗人坚信的,也可以说时光点亮了亲人沉睡的灵魂。像这种实、空互换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诗人注意吸收和借鉴前人的技巧和经验,使他的诗作具有了相当高的技术含量。也可以说注意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可以说每句话都是诗人反复炼句用脑所得,而非率意而为。
四、美雅并举,古典意韵。诗作注意从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这首《清明》我们似乎又从作者描绘的意境中,找到了唐人"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觉,又隐隐看到了"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情景。细雨,柳色,烟云,老酒,鸟鸣,杏花,背影,这些词汇天生具有某些诗性。诗人用自己细腻的文思,将这些美而雅的词汇,均称巧妙地编织在了一起,可以说为读者营造了一幅田园生活的优美画卷。诗人具有卓异的文思,赤诚的品格,由人格为基而生发出的诗作,无疑具有某种纯诗的品质。而这首《清明》只是诗人经营的花圃中一朵烂漫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