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儿村笔记·
“女特务”的逻辑
鬼今
近几年流行老片新拍,就是把电影那点事象抻面条一样地抻成连续剧,把本来不多的情节再稀释了给大家消磨时间。当前最爱被抻长稀释的是那些已被公认的“红色经典”,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反特片”,什么“一双绣花鞋”、“梅花档”,不一而足。改编“反特片”大概有两个路子,一是拼命往西方恐怖片的路子上靠,莫名其妙地用音乐和恐怖画面吓人,比如特务一出现,立刻怪声大作,加上密集的鼓点,在飘过一阵蓝色的类似歌星演唱会的舞台烟雾后,雾里看花地现出个鬼影,那效果一开始确实让人“浑身掉米粒”,时间长了终于唬不住人。再次的一着就是黒屋子里吊死一个人,肯定是被狗特务杀害的证人,然后灯光聚焦一打,镜头猛一拉近,特写吊死鬼狰狞的一张脸,剧情老套,手法单一,让人干为导演着急上火。最后一招是干脆拍成偶像言情剧,不过琼瑶戏中的白领帅哥换成了中共卧底,女特务比当下的时尚女青年更加千娇百媚,楚楚动人。不知是不是受了007的启发,美女特务最后总能爱上我方卧底,耽误了党国大事。大概是拼不过韩剧的家长里短,写不出台剧的打情骂俏,“红色经典”往往一不留神就被拍成了俗事大全。
最近看了部名叫《天字一号》的连续剧。背景倒是个真实事件,写的是五十年代台湾特务试图利用建国游行之际,用迫击炮轰击天安门的事件。故事倒是编的离奇紧张,不过事件成败的关键却荒唐得让心智健全的观众接受不了。这是一次男色卧底的升级版,党国大业不是败在一个美女手里,而是败在了两个美女对我党卧底的争风吃醋上。剧情还是比较传统的二女加一男的三角恋:我方卧底以男色(当然还有智慧)刚刚把自己的美女上司迷得三魂出窍,接着又开始对付从台湾飞过来的新新美女特务。卧底男巧计连环,让训练有素的二美女意乱情迷自相残杀,结果顺利完成了任务。我看来看去,也没发现这卧底送出了什么有价值的情报,只是终日周旋于两大美女之间。这样看来,我党卧底的男色魅力真是不可抵挡,通吃海陆空港澳台的绝色美女,估计这个版本再升级下去,卧底男至少还应该有同志倾向,在党国内部来一段轰轰烈烈的断臂山战役,这才符合潮流,至于畸恋、虐恋之类的是不是也应该加上,视审查制度的进步酌情决定。
反特片拍成现代言情剧或者西式恐怖片,本身算是个包装策略,可以满足现代青年的口味。但我担心那编导逻辑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会同样使人变得弱智。记得王小波当年讽刺《庐山恋》,说男女主角在热恋中不说“我爱你”,而是大喊:“我爱我的祖国”,据说喊这话的是个“海归”,还是用洋文喊出来的,现在看来那种示爱方式真假不说,肉麻得可真够级别,当然在那个时代的编导看来,爱国是谈恋爱的先决条件,而且一定要大喊出来才叫真诚,但若放在当下的生活中,就被认为是白痴,估计这两人的关系会吹掉。不过,那个时代养成的就是这高格调,先想祖国后想爱人已成条件反射式的习惯,倒过来喊反而成问题,也许恋人会觉得对方太小资没志向。这部片子据说在庐山上当个旅游项目反复播放,可能已经播了上万遍,创了一个吉尼斯记录,可见人们心理不一定认同那叫喊,却也并不觉得虚假,时代催人如此,反而显得真实。
其实,把英雄想象成不是凡人,确是提升电影格调的方式,这些境界特别高的英雄们在好莱坞电影里也不缺乏,也许表现的更自然。比如《勇敢的心》中梅尔·吉布森扮演的苏格兰起义英雄被绑上刑台开膛破肚,在极端痛苦难以忍受的当口忽然暴吼了一声“自由”,一时地动山摇,刽子手为之变色,观影人为之动容。虽然不少人发出异议,说那种时候就算还有思想,肯定也想不到“自由”这么抽象的问题,英雄没准也会后悔,还不如接受了情人送来的毒药,得个安乐死。有这种想法的当然是凡人,不是英雄,不可能被搬上屏幕。不过现在看来,中国大屏幕上“吉普森”式的英雄喊的不是“自由”,不是“祖国”,而是“女人”却一点也惹不起观众的奇怪。今天的英雄都是以色相当家,主角漂亮性感能带来偶像效应是最重要的,小男女之间的事放在时尚英雄们身上不但耽误不了大事,反而变成了办大事的先决条件,不由得不让人感叹:“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