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洲里第五代国门目前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它充分考虑到了中俄贸易的发展前景,铁路由原来的一宽一准改建为两宽一准,同时还预留了两线准轨位置。


登上国门,俄境后贝加尔斯克区的车站、建筑、街道、行人尽收眼底。国门对面不远处是俄罗斯的国门,国门上"РОССИЯ"六个硕大的金色字母,格外引人注目,俄罗斯国徽镶在国门北侧的立柱上方。




第一代国门建于1900年,当时由俄国人承建的西伯利亚铁路铺入我国境内,进入我国后改称“东清铁路”。两国间的最初界线标志是在铁路左侧竖立一根木桩,木桩上用俄文书写“萨拜喀尔省铁路交界”字样,铁路右侧另竖立一根木桩,上面钉有双头鹰图形,位置在现在后贝加尔斯克以西的马赤也夫斯克附近,距后贝加尔斯克七公里。由于木桩设在两国边界处,人们习惯称之为“国门”。

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当时中苏两国界线实际上已经从马赤也夫斯克附近南移到十八里小站,现为后贝加尔斯克。第二代国门形状为木质拱型门,门额上方用中文书写“中苏门”字样,其具体位置在后贝加尔斯克车站对面的苏方边防检查站院内,距现在边境线约300米。1929年苏方将十八公里小站单独占领,“中苏门”于1949年被苏联方面拆除。

第三代国门原本是检查桥,也称栈桥,横跨宽,准轨铁路,修建于1968年。当时中苏两国关系较为紧张,满洲里作为“反修、防修”的前沿,多年处于备战状态。该桥是铁木结构,主体用铁轨焊接而成,桥身漆为绿色,西侧的护栏镶嵌着木板,正上方嵌有醒目的红色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十个大字。桥身的两侧各有一架铁梯,缘梯而上可以站在桥上俯视过境车辆,因该桥状似“大门”,是口岸铁路的门户,故人们习惯的称之为“国门”。
第四代国门建于1989年,建筑面积774.5平方米,高12.8米,宽24.45米,外表用2000多块0.5平方米的青灰色花岗岩石板镶嵌而成。国门上方悬挂着直径1.8米的国徽,并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国门下方有宽、准轨铁路各一条通过。国门北侧是原公路口岸,满洲里新国门口岸建成后,原公路口岸停止使用。目前,由于中俄两国货运量逐年增加,在增铺铁路宽轨复线时,于2007年将第四代国门拆除。

“和平之门”主体雕塑于2002年7月8日建成,质地为白钢,高13.8米,“M”造型和汉字“门”想像,同时又是满洲里三个字的拼音、俄文、英文书写中的第一个字母。上面的球体象征着地球,寓意国土有界,但它与世界相连,代表着中国人民开放的胸怀。五只展翅飞翔的鸽子象征着和平,祈盼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流及交往。



“满洲里号”机车

这位大姐大概是累糊涂了,她可是曾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后考入专科学校,却发生这样的低级错误。嘿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