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设计思路(一)李克特量表法
(2014-02-11 14:28:44)
标签:
问卷设计文化 |
分类: 知识管理 |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属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属同一构念的这些项目是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单独或个别项目是无意义的。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她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概念:
基础步骤:
(1)收集大量(50~100)与测量的概念相关的陈述语句。
(2)有研究人员根据测量的概念将每个测量的项目划分为“有利”或“不利”两类,一般测量的项目中有利的或不利的项目都应有一定的数量。
(3)选择部分受测者对全部项目进行预先测试,要求受测者指出每个项目是有利的或不利的,并在下面的方向-强度描述语中进行选择,一般采用所谓“五点”量表:
a.非常同意
b.同意
c.无所谓(不确定)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4)对每个回答给一个分数,如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有利项目分别为5、4、3、2、1分,对不利项目的分数就为1、2、3、4、5。
(5)根据受测者的各个项目的分数计算代数和,得到个人态度总得分,并依据总分多少将受测者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
(6)选出若干条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有较大区分能力的项目,构成一个李克特量表。如可以计算每个项目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中的平均得分,选择那些在高分组平均得分较高并且在低分组平均得分较低的项目。
计分分析:
在问卷完成后,每一个选项也许会被个别的分析,或某些成组的选项被加总并建立成一个量表。因此,李克特量表常常被称为累加量表(summative
scale)。
至于个别的李克特选项可视为区间数据,或只应该被视为顺序数据,仍然是具争议性的议题。许多人将这样的项目视为顺序尺度的数据,因为特别是只有使用5个等级时,无法让受测者察觉到这些相邻的项目,其间隔是等距的。在另一方面,通常(正如上面的例子)其response
levels的措辞清楚的暗示出中间类别的response
levels的对称性;在最低限度,这样一个项目,将变成介于顺序和区间尺度之间
;只将它视为顺序数据将遗失一些信息。此外,如果该项目附带视觉近似评价标尺(visual analog
scale),其回答程度的间隔则明确表示,其作为区间数据的论点是更加坚固。
当被视为顺序数据,李克特数据可以整理成长条图,以中位数或众数(但不是平均数)表现集中趋势,以四分位距表现分散程度(但不是标准差),或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如
Chi-square test,Mann-Whitney test,威尔克科逊检验(英语:Wilcoxon
signed-rank test),或Kruskal-Wallis test。
几个李克特题目的数据也许会被加总,若所有题目使用相同的李克特量表,则该量表可有效的接近区间尺度,此时可以将之视为区间数据测量潜在变项。如果加总结果满足这些假设,可以用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al)如变异数分析作测试。但只有当项目在5个以上才可使用。
从李克特量表获得的数据,有时会合并所有的同意和不同意的回复为"接受"和"不接受"两个类别,此时会成为名目尺度。Chi-Square,Cochran
Q,或McNemar-Test都是在资料做这些转换后常用的统计方法。
优点:
(1)容易设计;
(2)使用范围比其他量表要广,可以用来测量其他一些量表所不能测量的某些多维度的复杂概念或态度。
(3)通常情况下,利克特量表比同样长度的量表具有更高的信度。
(4)利克特量表的五种答案形式使回答者能够很方便的标出自己的位置。
缺点:
相同的态度得分者具有十分不同的态度形态。因为利克特量表是一个项目总加的分代表一个人的赞成程度,它可大致上区分个体间谁的态度高,谁的低,但无法进一步描述他们的态度结构差异。
前一篇:残忍 过瘾——《无人区》
后一篇:问卷设计思路(二)沙氏通量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