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僰人--消失在川南群山的望族

(2007-10-27 14:35:25)
标签:

人文/历史

 僰人--http://blogteam.bokee.com/pub/neweditor/editor/images/smiley/1/8.gif

 

      消失在川南群山的望族

 

  黄昏,夕阳余晖中展现出来的喀斯特地貌风光烟波流散,颇为迷人。

  据了解,早在远古的夏朝时代,川南崇山峻岭尚属荆棘丛生的荒蛮之地,一个从南方沿海百越民族中剥离出来的部落族属,沿着长江流域辗转奔波来到金沙江和岷江流域,他们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逐步强大。从造字上看,“人”字头上布满“荆棘”,就是“僰”,让人想到,那是一支从艰辛中走来的强悍民族。至周朝,僰人随周武王伐纣有功,部落酋长被封为僰侯,建立了僰国,主要管辖蜀南宜宾及云南东北部部分地域,并逐渐成为当时西南少数民族中威震一方的主体民族和强者。

 

  兴文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与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这里洞穴纵横交错,天坑星罗棋布,石林形态多姿,万竿翠竹昌茂扶疏,美景连连。就在那支神秘民族曾经开疆拓土、生息征战几千年的这片土地上。连日来,我们仔细寻觅着数百年前古僰人的遗迹。
  

  一个民族转瞬消亡
  

  僰王阿大王的故事一直在这里广为流传。在建武乡村的田间地头,在阳光下的老街檐下,人们用平常的话语谈及阿大王,犹如在叙说自己的前辈先祖,脉络还是那么清楚,细节还是那么生动。
  万历年间的一个秋日,一场突降的血雨腥风,使建武血流成河,在它的统帅被屠杀的同时,一个民族也转瞬消亡。
  那场惨烈的灭族战争就是著名的“九丝之战”。

  九丝山是当地最雄伟挺拔的一座山峰,除九丝河及毓秀河环绕两侧外,其余皆为陡峭的悬崖绝壁,只有一径可通。

  其时,僰人依山筑有坚固的城墙,城墙内便是当时最大一支僰人部落阿大王的军事重镇“九丝城”。

  据说其城之大,建有48座哨所,3道城门,一座大王宫和多处囤粮仓库,需用九两蚕丝才能缠绕一周。
  岁月沧桑,风雨浸蚀,其时僰人的军事堡垒,如今只有大、小寨门和部分残垣断壁的古土城墙尚依稀可辨。

  从“大寨门”进入“九丝城”,穿过空旷的“大王宫”遗址,便到了被明军烧毁的“大王仓”了,仓中黄谷余烬埋存土中,虽数百年过去,但谷形未变,用手一刨,那些坚如化石的“糊米”就呈现出来。同时,山上还留存有两处岩刻,那是明军克平九丝山的散记资料———“俯视万灶星屯,蛮巢鞠为焦土;望西南诸夷厄塞,尽在目中。”

  如碗的大字,反映了明军对僰人的血腥剿杀。
  在当地村民的指点下,我们来到九丝山对面的一座山峰,寻找其时僰人留下的哨洞。沿着残缺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行至半山腰上一农家,狗的叫声惊动了主人。

  一位大爷走了出来说:“僰人哨洞?是蛮子洞吧,就在房子后面的山腰上。”“我做娃娃的时候,还在里面藏过猫猫呢。”
  拔开丛生的杂草,穿过茂密的竹林,裸露的山岩上赫然出现两孔石洞。石洞不大,也就两三米纵深,2米高左右。

  石凿的痕迹明显且很细致。其中一孔石洞中,还令人惊奇地“摆放”着一张“石头沙发”,“沙发”与石洞的山石连为一个整体。村民说,“这个是当小官的僰人‘站岗’的洞子”。
  

  曾经繁华的古夜郎
  

  从九丝山到建武古城不足十公里,山间的坡地上成片玉米林绿风浩浩,忙碌的村民正在梨田插秧。
  耸立在建武城中的“建武碑林”,其中的5块珍贵“明碑”,清楚地记载了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功宗小记碑》、《平蛮碑记》、《蛮碑记》、《平蛮颂》、《戎平行并序碑》,虽系当年明军攻破“九丝城”后,为颂扬战功而立的功德碑,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那场灭族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同时,通过残存的碑文得知,这里就是僰人曾经的古夜郎都市。
  据专家考证,其时的建武城规模由几十条大小街巷组成,是僰王阿大王的“内官寨”,不过全都在“九丝之战”中烧毁。明朝万历二年,明王朝为永镇此土,在内官寨旧址上修筑新城,并改内官寨为武宁城,设守御千户所,派总兵长驻。之后又改武宁为建武,建武之名由此而来。
  说是“都市”抑或“城”,如今的建武城却只留下了上下两条老街。上街长650米,下街还要短一些。连接两街的是近百步青石板铺成的石阶。

  老街上至今保存着一些彰显明朝时期建筑风格的吊脚楼和四合院建筑。“城”中现居住着366户人家,有12家小百货商店,2家铁匠铺,3家理发店,7户个体医疗点。“城”中居民多数都是九丝城镇龙泉村的村民。
  就在我顶着骄阳在建武老街上寻寻觅觅时,有村民热情地端出他们自产的糖果请我品尝。糖果既酥软又香甜。

  村民说,每到逢年过节,建武每家每户都有自制糖果的习俗。说这样的习俗自古就有,“是僰人传下来的。

  因为僰人很早就有水稻种植的历史,一直视糯米为美味,喜欢喝糯米酿的酒,喜欢吃糯米做的糖。”

  想想,村民们所言也不无道理,除川南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条件外,也反映了僰人在历代统治者的压迫下,而形成的自给自足的生存习俗。
  

  僰王山仍然雄奇
  

  西出兴文县城20公里的僰王山自古就是川南名山,因其最早在此拓荒生息的一支僰人部落而得名。

  我们去僰王山的时候,偏偏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满山的茂竹修林都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莽莽苍苍,翠绿弥漫。

  在当地村民老龙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密林深处的山间小道,向其最高峰黑帽顶进发。黑帽顶是传说中僰王卜漏修筑山寨的地方,至今仍残留有僰人所建寨门和所筑王城城堞的遗迹。
  史载北宋政和5年(公元1115年),由于地方汉族官吏横征暴敛,民族矛盾加剧,僰人在首领卜漏的带领下,在僰王山上筑城堞,修寨门,聚众揭竿起义。

  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宋军用“火猴战”打败,僰王卜漏亦被捕获招安。招安后,宋徽宗御赐僰王山为“博望山”,至2004年又正式恢复原名。
  行走在遮天蔽日、翠竹掩映的山道上,第一次体味什么叫“竹的海洋”、“竹的世界”。

  当地人老龙告诉说,方圆近20平方公里的僰王山上,除楠竹外,还有苦竹、簧竹、斑竹、方竹、慈竹、绵竹、箭竹、紫竹、罗汉竹、人面竹、金丝竹等十余种竹类。

  这个时季,满山翠竹初长成,经雨水一洗,更加鲜绿亮丽。稍远处,千竿、万竿在雨雾中朦胧一片,影影缀缀,更显出千姿百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说僰人尤其擅长竹工艺品,当年张骞在西域見到的竹工艺品,就多为僰人所制。这从珙县麻塘坝悬棺博物馆陈列的那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的竹帽,可窥一斑。
  气喘吁吁地走了近1个小时,一座巨石垒成的门洞及其两侧的残垣断壁就出现在眼前的烟雨之中。老龙告诉说,它就是当年僰人修筑的寨门和城墙仅存的遗迹了。“这是大寨门,200米外是小寨门,但小寨门早就没有‘门’的痕迹了。”“那时的城墙一直从观音咀拉倒小寨门的梯子岩,只有通过大、小寨门才能进入山寨。”山寨内地势相对舒缓,面积约百亩,至今住着8户人家。
  

  “右山何家”是否僰人之后
  

  那场战争果真将所有僰人赶尽杀绝了?如有幸存者,那么他们的后人如今安在?
  “游倮倮、范苗子、右山何家挂岩子。”这则当地流传的民谣,说的姓游的是藏族的后裔,姓范的是苗族的后裔,姓何的,就是将棺材挂在悬岩上的僰人的后裔。

  在这里时,却没有人承认自己就是僰人的后裔,不过都异口同声地指出,每到过农历年的时候,在那些悬棺的山崖下,都会发现有人在此拜祭时留下的纸钱灰烬。
  毓秀河手扒崖下的108孔悬棺墓穴是新近才发现的。墓穴中的棺木全已荡然无存。由于河谷深切,山崖顶上又杂草丛生,很难被人发现。不过当地村民却是早就知道它的存在了。“因为这里曾是僰人的京师之地,山崖子上凿有悬棺墓穴,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正因为不足为怪,所以也不必向外界透露,以至那镶嵌有108孔墓穴的一壁山崖才成为长久的一方“迷境”。
  站在崖顶,对面的九丝山巍峨挺拔。

  村民们告诉说,在九丝山另侧的九丝河柳杨沱岩壁上也有许多类似的墓穴群。

  有资料显示,僰人悬棺大多处于临靠江河的悬崖绝壁上,或许是这支刚烈的民族更愿意在他们死后与清澈的溪水为伴吧,以洗涤他们一生都难以安宁的魂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