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1-10-28 05:21:38)
标签:

廉颇

赵国

长平之战

赵括

赵惠文王

文化

分类: 杂文或散文

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读《史记》,私下里以为《本纪》不如《世家》,而《世家》不如《列传》。为什么呢?因为当历史要记录帝王诸侯之时,伟大诚实如司马迁者,也不免有虚佞之笔,不可全信;而写列传则少了诸多顾忌。又因为列传所选的人物多是传奇人物,所以人物的形象既真实,又传奇,每一个列传中的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进入战国时代,特别是战国时代中后期以后,战国七雄中的两个主角就只剩下秦国和赵国了。赵国多名将。因为赵国身处四面受战之地,且地属平原,除与其它战国六雄交战之处,还要抵御匈奴,可以说赵国是生存环境最恶劣的一个国家。是故赵国多名将也在情理之中。若非赵多名将,秦国统一天下的车轮会更早地辗过六国;以楚国和齐国之强大,实在也未对秦国构成太大的阻力。

有人说战国有四大名将,秦赵各二,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其实赵国还有一位名将赵奢。只不过赵奢是半路出家,仗打得比较少,死得也比较早;倒是他出了一个败家败国的儿子赵括,既害了赵国,也差点害了全家。赵奢是赵国三位名将里第一个有封地的,其封地在马服,世称 马服君。所以赵奢的后人在长平之战后改姓为马,以耻于与赵括同姓。连赵括的母亲也数次进言并称赵括为不肖子,“父子异心”,“括不可使将”。后人有同情赵括的,以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身先士卒英勇战死,为赵括翻案,提出长平之战并非赵括的指挥失误,实在是无聊和低级的错误。

秦国既然是远征赵国,赵国守将廉颇采取固守打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无疑是最正确的。秦国耗不起,所以才使用离间计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上位,一举击垮赵国。即使这样,在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主力军之后,秦军围困邯郸一年多,还是未能拿下邯郸,直到魏楚解围。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九次写到廉颇征战之事,只有长平之战初期失利于秦国,以及最后为楚将时无功至老死。请看其它七次: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

“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

“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

“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

这最后一次,廉颇不肯让出兵权,恐怕也有赵括前车之鉴的缘故。乐乘本非无名之辈,但与廉颇相比还是差一大截,且廉颇自认为赵国舍我其谁,决不能将兵权交给乐乘。这与李牧最后不肯交出兵权的想法是一样的。历史事实证明,李牧拒交兵权被杀后,接替他的主帅赵葱和颜聚只坚持了三个月,就一个被杀一个被擒,赵国也随之灭亡了。

在廉颇的性格中有一个美丽的缺陷,我不想说它是缺点,这就是刚直不阿。廉颇与李牧都毁于赵悼襄王宠臣郭开之手,李牧是因为秦国使用反间计,用金钱收买郭开,让郭开在赵王面前说李牧将要谋反。而廉颇则是因为与郭开有仇,郭开才收买赵国的使者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坏话,使赵王不再用廉颇为将。

廉颇之得罪郭开是必然的。当初蔺相如被拜为上卿的时候,廉颇就扬言要当面羞辱他,若非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廉颇也许早就栽了。而廉颇对蔺相如的道歉也不同一般,有一个专门的成语叫负荆请罪,而不是简单的赔礼道歉或请客吃饭了。

像廉颇这样心直口快,得罪人是难免的,有时甚至会得罪赵王。当赵惠文王受秦王邀请赴渑池之会时,直性的廉颇说了这样一段话:“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话当时别人都没说,特别是所有文臣乃至相国平原君等人都没说,而是由一介武夫廉颇开这个口,这就显出他性格的可爱了。所以,虽然廉颇屡立战功,三伐齐后伐魏皆胜,为赵国攻城掠地,也没有比赵奢早得到封地。而赵奢仅仅是因为救了韩国瘀与之围,既没有攻城,也没有夺地,更没有给秦国以惨重的军事打击。而廉颇直到长平之战六年以后,燕国乘机想侵略赵国,反被廉颇击败围困,割五城求和,赵王才封廉颇为信平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秦赵交战,赵国被杀的将士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五十七万人,这还不包括秦赵的最后一战。赵国五十七万人死于三次战役:

一、完璧归赵后:“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二、长平之战:“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三、李牧夺燕地武遂后九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武遂失陷后,秦对赵呈两面夹攻之势,李牧临危受命。“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口。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然李牧可谓生不逢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天下分久必合,当秦国统一天下已不可阻挡,李牧自不能力挽狂澜。遗憾的是,李牧并没有战死在沙场之上,却死在自己人手中。千多年后,另一个忠臣岳飞便有了和李牧同样的遭遇。

整个战国时期,赵国虽弱于秦,但强悍的赵国从没有向秦国俯首称臣过,蔺相如让赵惠文王没有在秦王面前丢一点面子,是故有功。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更是好战分子。长平之战中,因为廉颇使“赵军固壁不战”,赵孝成王不高兴了,这才让敢于主动出击的少壮派赵括取代了老谋深算的廉颇。李牧居雁门关时,对匈奴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又是这个赵孝成王,觉得李牧是个胆小鬼,“使他人代将”。

比赵孝成王还昏庸的是赵悼襄王,他不仅想用乐乘替代廉颇,还宠信奸臣郭开。让乐乘代替廉颇,又没有做好廉颇的思想工作,结果导致产生内战,自己人打自己人。犯了欺君之罪的廉颇只好逃亡到魏国。廉颇在魏国,“魏不能信用”,这恐怕与廉颇曾攻伐过魏国有关。及至楚国将廉颇请拜为楚将,这时的楚国已是一日不如一日,连国都都迁到了寿春。再说这时候的廉颇恐怕是真的老了,至少老掉的是雄心和壮志吧,不能为祖国而战,因此总是无功,且不能返,只好老死在寿春了。

至于名将赵奢,他可谓看人很准,看事也很准。他不仅“知子莫若父”,知道自己的儿子赵括不堪为将,也很了解平原君赵胜的为人。所以他才敢“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并通过与平原君一番交谈,使“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这也从另一方面提升了赵国的实力。至于解韩国瘀与之围时,赵惠文王先是询问了廉颇和乐乘,廉颇和乐乘都说“道远险狭,难救”,唯独赵奢看出“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这一战也让赵奢名利双收。

在长平之战中,司马迁用了大量的笔墨来陈述赵括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士卒离心”。“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及至赵军被困四十多天,军中开始人吃人了,突围,赵括身先士卒被秦军射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赵军士气低落,全军上下并不能整体一致。将士一心最典型的例子还不是赵奢,而是吴起。“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最特别的,士卒身上长疮,他会帮士兵吸脓,而且几十年都是这样(有一个士兵和他的父亲都被吴起吸过脓疮)。所以长平之战的主要败因有两个,一个是主帅指挥不当,二是赵军战斗力不如秦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千年后的三国时期,有个叫马谡的和赵括一样,让纸上谈兵又演了一回。长平之战的一个反面例子是近代德军进攻苏联时的莫斯科保卫战。尚若赵王没有撤换廉颇,与秦军打一场持久之战,再取得魏国、楚国等国的支持,那么失败的一方就应该是秦军了。但历史没有假如,当蔺相如和赵括之母都说服不了赵孝成王的时候,轻信的赵孝成王正和轻率的赵括一样,为他们的轻信和轻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让历史一直沉痛到今天。

余长城作于2011-10-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哑剧
后一篇:酒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