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行教育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学习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http://s6/middle/4efc8ad4g9e5a23869235&690
日前,我所在单位日前也发起了这样一个活动……《弟子规》书籍、光盘发到手中,对于我这个从小就跟着爷爷学过的“老学生”来说,倒是有许多的不明白了——别的不说,单说这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的读音就让人糊涂不已。
随后从各处搜来近十个不同版本的《弟子规》——好么,敢情是各唱各的调、各发各的音!
“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弟子规》一本发音的出处源于台湾的蔡先生。
在这里,他告之“温则凊”的“凊”字发“jìng”音,“行高者,名自高”的“行”发“xìng”音,“出必告”的“告”发“gù”音,“可驯致”的“驯”字发“xùn”音,等等。
其“建议大家尽量使用《中文大辞典》、《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以便能‘求确义’”。
那么,《中文大辞典》、《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有几个人见过呢?没有几个人,为什么呢?因为不是大陆出版的——《中文大辞典》林尹、高明主编,民国74年中国文化大学出版;《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辞?)典》高树藩编纂,民国69年台湾正中书局出版——敢情都是台湾的!
谁都知道,最起码目前“国语”和“普通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既然在大陆推广先贤的传统文化,固当以《辞源》、《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等为依据,而不应以孔已己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为噱头,让高高在上的传统文化放不下高贵的架子,接不了寻常百姓的地气。
刘氏承炎先生及一些网友的某些观点我极为赞同,现示下:
一、亟待纠正的几个读音
▲《入则孝》中“夏则凊”的“凊”注音为jìng ,有误。多种字典无此读音,据《辞源》应读qìng
。此字为形声字,“ン”为形,“青”为声,义为凉、冷。《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
▲《入则孝》中“出必告”的“告”,注音为gù ,不妥。据《辞源》“告”有三个读音,分别为:(1)gào
,释义有①上报、报告。②告诉、告知。③古时休假曰告。④揭发、控告、控诉。⑤请求。(2)gù
,用于“告朔”。《周礼·春官太史》:“颁告朔於邦国。”周天子每年季冬以明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受而藏之于庙。诸侯于每月初祭庙受朔政称为“告朔”。可知“gù”有“祭祝”义。(3)jú,义为讯问。通“鞫”、“鞠”。“出必告”是孝行,指子女外出时一定要告诉父母,以免父母心忧。由此可知应念gào,不应读gù”。
▲《谨》中“步从容”的“从”注音cōng,是旧读。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从”统读cóng。
▲《信》中“知未的”的“的”,注音dì,不妥。据《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有三个读音,分别是de、dí、dì。据《辞源》音、义如下:(1)dì。义为①鲜明、明白。②箭靶的中心。③引申为目的,标准。④古代妇女用朱色点于面部的装饰。⑤莲子。⑥助词,读轻声。(2)dí。义为确实、的确。比如“的耗”是“确实的消息”,“的当”是“确实、恰当。”“的一确二”犹言“一是一,二是二”。原文“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意为见的不真,知的不确,不可轻言轻传。可知此“知未的”的“的”应是“的确”,“确实”的意思,应读dí,而不可读dì。
《信》中“勿模糊”的“糊”字,究其本意应该读第二声,在“模糊”一词中因系轻声,读作第一声倒也可行。
▲ 《泛爱众》中“行高者”的“行”,在此还是应读第二声,不读第四声。此字在“品行”字意上旧读为第四声,因《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均未以此为标准音,故不取。
▲ 《泛爱众》中“勿轻訾”的“訾”字,应该读第三声,不读第一声。在这里,字意为“说人坏话”。
▲《出则弟》中“乘下车”中的“车”,有两种意见,即读“chē”或读“jū”。一般来讲,只有中国象棋棋子中的“车”才读“jū”音,但考虑到《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编纂规律,“骑下马,乘下车”与下一句“过犹待,百步余”“车”、“余”应押“u”韵,故此字应读“jū”。
▲《余力学文》中
“可驯致”的“驯”,注音为xún,是旧读。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驯”统读为xùn。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二:“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调不受此限)。”
二、汉语音变的问题
▲“不”字的读音,本音读去声(第四声),但此字与其他字连用时,在第四声的字前面,“不”字音变为阳平声(第二声),如“不会”、“不是”、“不去”、“不坐”。不必刻意去读,这种音变是一种很自然的语言现象,脱口而出就是正确的读音,可以一试。
《弟子规》中的“谏不入”、“人不在”、“不贵华”、“倘不问”、“言不讳”、“色不媚”、“不力行”、“字不敬”等句中的“不”字均读第二声。
▲“一”字也存在音变的问题。“一”字单用或在末字时,读本音,即阴平声(第一声);在阴平声(第一声)、阳平声(第二声)、上声(第三声)的字前发声音变,读去声(第四声);在去声(第四声)字前音变为阳平声(第二声)。同“不”字一样,在读这个字时,脱口而出的发音就是正确的。
“增一辜”中,“一”字在阴平声(第一声)的“辜”字前,音变为去声(第四声)。
三、其它容易读错的字音
▲“而”,应读第二声。
▲“应勿缓”中的“应”,在此应读第四声。
▲“父母教”中的“教”,在此应读第四声。
▲“晨则省”“即内省”中的“省”,在此应读“xǐng”。
▲“虽”,应读第一声。
▲“亲所好”中的“好”,在此应读第四声。
▲“亲所恶”中的“恶”,在此读“wù”。
▲“力为具”“谨为去”中的“为”,在此应读第四声。
▲“憎”,应读第一声。
▲“吾”,应读第二声。
▲“复”,应读第四声。
▲“号泣随”中的“号”,在此应读第二声。
▲“丧三年”“丧尽礼”中的“丧”,在此应读第一声。
▲“常悲咽”中的“咽”,在此应读“yè”。
▲“即”,应读第二声。
▲“勿见能”中的“见”,应读“xiàn”。
▲“便溺回”中的“溺”,在此应读“niào”(尿),同“尿”,这两个字也是异体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均保留此音。
▲“冠必正”“置冠服”中的“冠”,在此应读第一声。
▲“上循分”中的“分”,在此应读第四声。
▲“下称家”中的“称”,在此应读“chèn”。
▲“且”,应读第三声。
▲“地同载”中的“载”,在此应读第四声。
▲“待婢仆”中的“仆”,在此应读第二声。
▲“滞塞通”中的“塞”,在此应读“sè”。
▲“随札记”中的“札”,应读第二声。
▲“几案洁”中的“几”,在此应读第一声。
▲“屏勿视”中的“屏”,在此应读“bǐng”。
不当之处,欢迎扔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