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行为艺术杂谈 |
纽约的冬天比较冷,风大,所以冬季我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室内。纽约是个很适合有钱人闭居的地方,吃喝玩乐样样全,在这儿你不会感到乏味,无事可做。有钱人冬天可以去高档名牌店购物消费,我们这些没钱人可以去逛博物馆,省钱还长学问。有钱没钱都能玩高雅。
去了古根汉姆博物馆,写了有关博文,其中提到了行为艺术。当时写的是一个日本人在一年之内每天十二个小时,每小时打卡拍照。之后又去了纽约著名现代艺术馆--MOMA,刚好也有类似的行为艺术在展出,看过之后发现,在古根汉姆参观时弄错了一些细节问题,由此引出这篇“不得不再写一篇”,主要是为了纠错。
上篇博客中提到了他,当时为什么认为他是日本人,实在是想不起来是怎么回事了。
参观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才知道原来他是台湾人,叫谢德庆,行为艺术家,英文名字:最初叫Sam Hsieh,后改名为Tehching Hsieh,参观时被这两个英文名字弄糊涂了。现居住纽约,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五件“一年”作品。
1978年至1979年,他的第一件“一年”作品,“笼子”。现在MOMA展出。
他把自己关在这个笼子里,一年时间生活在里面,每天由朋友来送饭及清理垃圾等。一年内他不读书、不看报、不听广播、不看电视、不与人交流,就象囚犯一样关在这个小笼子里。那是怎样的无聊与忍耐呀!
这是当年的笼子。现在在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展出。笼子里面有床,有洗脸池及非抽水马桶。
一个人在这笼子里寂寞地度过一年。
这是第二件“一年”作品,“打卡”。
这就是我上次去古根汉姆博物馆时看到的那一件,一年时间,每天12个小时,每小时打一次卡,拍一张照片,共打卡超过四千次。他还真是个有毅力的人,统计数字表明,他全年打卡误差率仅1.54%。我相信他比任何一个上班打卡的人误差率都低,看来是我们上班时心思没完全放在打卡上。
这是第三件“一年”作品,“户外”。
这一年他把英文名字改为Tehching Hsieh。这一年时间他背着睡袋,全年不进有顶的地方,包括房间、车、地铁等所有带顶子的地方,完全户外。不知道这一件算不算他完成了,因为有一天他与小偷发生冲突,被带到警察局关了十几个小时。警察破坏了艺术家一年的努力成果。
第四件“一年”作品,“艺术生活”。
他与英国艺术家琳达• 莫塔诺在腰间用一根绳子连在一起共同生活一年,但从不接触。从这件作品开始他名气大增。现在纽约两个现代艺术馆在同时展出他的作品,看来他在美国行为艺术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件“一年”作品,“与艺术无关”。
一年之内只过普通人的生活,不做任何与艺术有关的事情。象正常人一样生活一年应该是他最幸福的一年了。
1986年开始他又宣布了一个十三年计划,十三年中只创作艺术,不再公布,待十三年后他将公布创作结果。没人会想到他会公布多么伟大的创作。简单的就是最真实的,十三年后他对外公布:“我还让我自己活着。我活过了1999年12月31日”。
这是他的十三年计划,他称为“地球”。
对于行为艺术,我不懂,有时觉得很荒唐。但这位行为艺术家的恒心与毅力值得称赞。
上网查了一下资料,有关行为艺术的定义:“行为艺术一直是一种直接对大众进行呼吁的方式,通过使观众震惊,从而重新审视他们原有的艺术观及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相反地,民众对媒体的兴趣,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民众对进入艺术世界的显著欲望,这种‘进入’包括观赏其典礼、其独特的社团,以及艺术家们设计出的种种惊异(且通常非正统)的表演。行为艺术作品既可以单人也可以群体完成,可含由表演者自创或协作完成的灯光、音效及视觉效果,表演地点可以是美术馆、画廊、或其他‘替代场所’——剧院、咖啡馆、酒吧、街角等等。与戏剧不同的是,在行为艺术表演中,表演者就是艺术家本人,偶尔会有一类似演员的角色,表演内容也罕有传统结构或叙述方式。表演既可以是一系列密集的手势,也可以是大尺度的视觉戏剧;既可以是自发的即兴表演,也可以是经过数月排练的演出;持续时间可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场次不限,有否剧本皆可。”(楷体字资料来源于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