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与践行
(2019-08-08 22:23:42)——瑶海区2019年中学政治教师专题培训学习心得
2019年7月23日至25日,在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和平校区参加了瑶海区中学政治教师专题培训。3天的培训安排了6场专家报告,各位专家的报告全面涉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的实现、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教学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关于学生深度学习的表述非常契合当前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内容,使我深受启发。
一、深度学习离不开对于教材的深入研读。
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作者、武汉市江汉区的政治教研员唐银平在专题报告中围绕八年级下册宪法专册的教学实施,首先提出要推进深度学习的理念,要求教师对于教材要理清脉络,把握主旨;深研教材,领会法理;基于情境,探究生成;情境回归,学以致用。
专家王存贵老师在主题报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与思考》中更加细致地介绍了如何研读与处理教材。提出对教材的研读需要整体把握,立意要高,站位要高,视野要宽。对于教材的研读首先是要深入理解教材,主要是指教师不但要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而且要能够准确把握教材文本背后的思想高度,教育价值,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其次是要“浅出”, 教师在与教材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深入专研,然后“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
王老师着重指出研读教材,找出教育价值。要学会利用课标反思教材,关注容易造成学生的困惑的问题。对教材的处理要准确,正文的文本,把握须“严谨”,特别是对一些观念性的问题要准确,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精准。辅助文本不能忽视,要尽量发挥其“辅助”功能,尽量能够减少一些学习中的“盲点”,不留“死角”,扫清“难点”,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中要关注 “深度问题”。
所谓“深度问题”专指学生不是简单通过对书本知识再现就能回答、而是需要通过基于已有认识进行再加工、再生成的思考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之一是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专家许冬红老师提出教师要力求每课能提出一个“高阶”问题。
许老师强调教学设计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文本的深度研读,找到关键;2、逻辑线索的前置补偿,补好台阶;3、学情起点的调查研究,抓真问题;4、经典素材的精深使用,巧设视角;5、教学逻辑的层层推理,严谨论证。
许老师在报告中例举多个课例指出,深度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授课内容本身的教育教学价值,而教学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本课内容本身的教育教学价值-当前学情已实现的部分。其实施路径是把在初步研读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提问质疑作为起点;重点放在对主要问题的研讨,从而深度理解课本;最后是在深度理解课本的基础上,重构本课逻辑。
三、主题式学习中的问题驱动
专家李宝玉在专题报告《新课程新教材的主题学习实践新路向》中指出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挖掘教材内容的深度和高度,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辨性,采取的方式要切合内容和问题。
他指出我们的很多课堂的逻辑顺序基本上就是:案例——设问——结论,循环往复。问题的设计很平。例如,你有什么想法?材料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虽然开放性很强,但思维含量太低。有的问题则是很大,例如,如何做到司法公正?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很多设问缺乏追问。
针对这种弊端,他提出要开发深度学习,着重介绍了主题学习的相关思想与理念。主题学习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自身实际,立足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提炼出学科内为学生成长所共同关注的生活主题,并围绕主题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设计,依据设计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的过程。在主题学习中设计问题链,形成问题驱动结构元,引发学生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