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2016-11-15 21:25:44)分类: 工作计划及设想 |
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第5.1节的内容,主要围绕宪法的内容、地位、作用等知识展开,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宪法、使用宪法、维护宪法的情感。现就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反思,以利于取得经验,克服不足。
本课共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围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进行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教学设计方面来分析,由课本教材中“探究园”栏目中“关于我国部分法律的地位”所设计的问题入手,从而引出新课的内容;然后,通过三个知识点的解读来说明宪法的国家根本大法地位,这三点分别是:一、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三、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在讲解这三个知识点时,主要采用举例的形式,通过给出实例让学生充分讨论,进而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也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基本依照教学设计加以展开,层次比较清楚,重点能够突出,能充分挖掘教材,比如就宪法中有关国家根本性问题的规定(涉及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进行了详尽地讲解。此外,能对给出例子进行有针对性地点评,如“一条建议废除一部法规”,这涉及宪法的法律效力和立法程序,本例还能体现公民与宪法的关系,即公民应当自觉维护宪法权威等等。应该说这些方面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在课后教研组同行评课时也得到了相当肯定。
但是,在教学中也明显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评课之后有了更深的感受。首先,在设计中有关学生活动环节安排得较少、草率,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关注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师生互动部分偏少,表现为教学中老师单向的讲解过多,有一定的灌输倾向;再次,提问的质量和方法也存在不足,影响的提问的效果,表现为简单提问较多(如是不是?有没有?等),造成提问层次性不够,另据评课老师反映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不足,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缺少有质量的回答。最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绪关注不够,没有积极地引导和调节,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以上是对本节课的一些简单分析,既有自己的思考,也参考了当时听课教师的意见,主要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在将来的教学中扬长避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