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黔东南凯里雷山西江鼓藏节千户苗寨视觉/图片泸沽湖旅行/见闻 |
分类: 山水.人文 |
借用博友瘦马007拍摄的西江千户苗寨全景作题图
连日来盛大无比的节目感觉上有些热闹过度,上点风景照调剂调剂。这里是十三年一度苗族鼓藏节的最大主场——西江千户苗寨。
感慨凯东南旅游开发的速度与规模,五年前在肇兴侗寨过春节时,这里还算是荒蛮之地,当时路过凯里而不知其存在,错过了西江最为原生态的时节。今时今日,无论是道路,还是配套、规模均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恐怕有机会成为又一个丽江古城。
西江号称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千户苗寨,可不是徒有虚名:灯火辉煌处只是苗寨的大半部分,这两个山头自下而上,密密麻麻地盖满苗家吊脚楼,这是千百年来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因地制宜建造而成,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隔白水河相望的对面山上,依然是此起彼伏的吊脚楼,平地极少,可以想见苗族人民生活曾经的艰辛与不易。据资料介绍,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2005年统计,西江千户苗寨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这是村头的一片吊脚楼,古朴有加,河里泛红的原因是当日燃放了无数鞭炮后的红纸染成,
白烟处是正在燃放鞭炮,鼓藏节迎宾的日子,鞭炮烟花避无可避。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结满蛛网的马灯见证了千户苗寨的古老。
在西江的第一个清晨,住在半山的木楼上,从观景台拍到对岸雾霭朦胧的景致,一半因为雾气,一半却是因为鞭炮灰,不身临其境,您可能想象不出那一天的鞭炮轰鸣之雄壮。
白水河将西江千户苗寨分隔成两边,河上自下而上建造了四座风雨桥相通,十分便利,也成为西江独特而优美的景观,贵州的苗寨和侗寨一般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方便通行。

这一天风和日丽,拍出了西江美丽的一隅。
进入主寨处处可见大小广场和特色图腾。

寨子主街的商业气氛已初具规模,说不清好还是不好
特殊的地形打造的西江夜景,异常壮观,在这样一个偏远而贫困的大山村寨,有些吊诡(吊诡一词与悖论意思相近,就是表面上不合逻辑但现实存在的现象)的感觉。
打糍粑的苗家姑娘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民族之一。
笔者倩影
(本组图片有数张源自同路好友,在此致谢!拍摄时间:2010年11月10-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