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女子命名的几种方式
-从《芈月传》主人公“芈月”的人名说起-
最近电影《芈月传》正在热播。芈月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人名必须符合故事发生的时代的取名习俗。虽然先秦女子也有“姓+女子私名(或女字)”的,但毕竟少见。更多的是“女子私名”(或“姐妹间的排行”、“
氏名(或国名)”)+姓”。如果芈月改为月芈、孟芈、楚芈(嫁给秦国后可称秦芈.秦芈月),似乎更好。
西周至春秋中期是先秦姓氏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和成熟的阶段。周初实施宗族分封、赐姓命氏,促成了姓与氏的二分,中国进入了宗法社会。宗族组织成为社会的基础,血缘与政治结合得更加紧密。社会结构呈姓族、宗族、分族、宗支、家族等多级状态;同姓宗族之间有大小宗等级关系。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女子称姓始于商代晚期。例如,金文中商代就已经出现“姒丩”、“妊冉”、“王姒”这样的女子人名。但使用很少,姓与名的组合也只有“姓+名”或“名+姓”两种形式。到了周代,姓成了别婚姻的标志,它较之商代以族氏别婚姻更符合优生的原则。女子称姓对同姓不婚有一定的监督作用。“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如果不称姓,所娶女子的姓容易混淆,因而有损同姓不婚之制。因此,周代普遍实行女子称姓的姓氏制度,并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组合。这个时候,如果仍然只采用“姓+名”或“名+姓”的组合形式,就可能出现大量的重名现象,这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组合。从周代文献和青铜器铭出现的女子人名来看,周代贵族女子的称谓通常有下列常见的几种形式:
①女子私名(或女字)+姓:戎子齐灵公妃、婤姶卫襄公妃;
②姓+女子私名(或女字):姬单、妫橹、姜懿母、姞亘母;
③氏名(或国名)+姓:褒姒周幽王皇后、雍姞郑厉公母、邓曼楚武王夫人、骊姬晋献公妃、子叔姬齐昭公妃、晋姬邾文公妃、东郭姜齐国棠邑大夫棠公妻;
④氏名(或国名)+姓+女子私名(或女字):成姬多母;
⑤姐妹间的排行+姓:孟任鲁庄公妃、伯姬晋献公女、仲子鲁桓公母;齐灵公妃、叔姜鲁闵公母、季隗晋文公妃、少姜晋平公夫人;大妘、大孟姬、仲女子;
⑥氏名(或国名)+姐妹间的排行+姓:狐季姬晋献公妃、纪季姜、吕季姜;
⑦姐妹间的排行+姓+女子私名(或女字):孟妊车母、仲姞义母、叔嬴为心、叔妊襄、季姬婧;
⑧姐妹间的排行+氏名(或国名)+姓:长卫姬齐桓公妾、少卫姬齐惠公母;
⑨氏名(或国名)+父亲爵位+姐妹间的排行+女子私名(或女字)+姓:鄬子孟升芈、鄬子孟青芈;
⑩氏名(或国名)+父亲爵位+姐妹间的排行+姓+女子私名(或女字): 鄬子孟芈青;
出嫁后的女子往往加上夫家的氏名或国名,例如:
①夫家氏名(或国名)+女子姓:息妫即桃花夫人、葛嬴齐昭公母、密姬齐懿公母、棠姜齐国棠邑大夫棠公妻;
②夫家氏名(或国名)+女子姓+女子私名(或女字):鼄姬仁、成姜桓母;
③夫家氏名(或国名)+父家国名(或氏名)+女子姓:郑同媿;
④父家氏名(或国名)+夫家国名(或氏名)+女子姓:苏卫妀;
⑤父家氏名(或国名)+夫家国名(或氏名)+女子姓+女子私名(或女字):齐邢姜丹;
⑥夫家氏名(或国名)+父家国名(或氏名)+女子姓+女子私名(或女字):辛中姬皇母;
⑦夫家氏名(或国名)+姐妹间的排行+女子姓:鄫季姬鲁釐公女、邓孟媿、宋伯姬宋共公夫人、郯伯姬、周季姜、彪氏孟姬;
⑧夫家国名(或氏名)+姐妹间的排行+女子姓+女子私名(或女字):许叔姬可母、曾孟芈谏、鄬仲姬丹、沦仲妫家母;
⑨夫家国名(或氏名)+女子私名(或女字)+女子姐妹间的排行+女子姓:宽丹孟姜。
或者加上丈夫身份地位称号,例如:
①丈夫身份地位称号+女子姓:王姜、公姞、尹姞;
②丈夫身份地位称号+女子私名(或女字)+女子姓:王俎姜;
③丈夫身份地位称号+女子姐妹间的排行+女子姓:王伯姜;
④丈夫身份地位称号+女子姐妹间的排行+女子姓+女子私名(或女字):曾孟芈谏、娄阝季姚好。
女子亡故后往往加上谥号,例如:
①女子谥号+女子姓:文姜鲁桓公夫人、穆姜鲁宣公夫人、穆嬴晋襄公夫人、敬姒卫定公妃、敬嬴鲁文公妃、敬归鲁襄公夫人、声子鲁惠公夫人、声姜鲁釐公夫人、齐归鲁昭公母、齐姜鲁成公妃;晋献公夫人、宣姜卫襄公夫人、戴妫卫庄公妃、厉妫卫庄公妃、哀姜鲁庄公夫人;鲁文公夫人、夷姜卫宣公妃、定姒鲁成公妃、成风鲁釐公母;
②女子谥号+女子姐妹间的排行+女子姓:懿龏恭孟姬;
③女子名(或女字)+女子谥号+女子姓:颜懿姬齐灵公夫人、鬷声姬齐灵公妃;
女子没有谥号的也可加上丈夫的谥号,例如:
①夫家氏名(或国名)+丈夫谥号+女子姓:宋共姬宋共公夫人。
②丈夫谥号+女子姓:武姜郑武公夫人、庄姜卫庄公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