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8月15日),吴哥弄到几张北京人艺的话剧票,问我们去不去,还真是从来没正式看过话剧,而且还是在北京人艺的“主场”首都剧场,上演人艺的经曲名作《天下第一楼》。最后决定还是去感受一下话剧的魅力。
先看看这剧作的情况介绍:
《天下第一楼》出自何冀平之笔,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之作。该剧取材于京城老字号“全聚德”的发迹史,描写了一段老字号的兴衰与传奇。全剧散发着浓郁的京味特色,成为新时期北京人艺的重要代表剧目之一。《天下第一楼》是北京人艺继《茶馆》之后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自首演以来,至今已突破400场,且场场爆满,在内地各大城市及香港、台湾等地巡演好评如潮,并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演出。该剧曾获“文华奖”、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文学奖”、“曹禺奖”、北京市优秀剧作奖、十月文学奖等,并收入中国建国五十周年文学精品集。
《天下第一楼》剧情简介:
创业于同治年间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名噪京师,传业至民国初年,掌柜的唐德源因年迈多病退居内室,店业由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可是,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老掌柜被二位少东家气绝,留下“快请卢孟实!”的遗言。卢孟实生性聪慧能干,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福聚德”的三间老屋翻盖起二层楼。十年后,唐家二位少爷在流言蜚语的怂恿下,与卢孟实争起了东主财权……卢孟实离开“福聚德”回山东老家。行前托玉雏留给东家一付硬木漆金对联,曰: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横批是:没有不散的宴席。
您看见一堆人在那儿抢球,那准是美国人;
一堆人在一块洗澡,那就是日本人;
您要是瞅见一堆人在一块抢着付账给钱,您甭问,那准是咱们中国人。
——选自话剧《天下第一楼》
好了,说说我的感受。
我们一起吃完饭后去的,路上很堵车,去他的单双号限行,车也没见少多少!!结果一路狂奔,还是迟到了十几分钟,在一通严格的安检后,我们进场了。
头一回看话剧,也算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了。剧场不大,舞台也不大,正好适合演话剧,不知舞台下面是否有拾音话筒,反正我们坐得比较后也可以听清楚演员的对话,很身临其境的感觉。刚开始时,我还进不了状态,因为没看懂剧情,慢慢的,我开始感受剧情的起伏,精彩的剧情,演员的出色表演,真的把我这个“刘姥姥”征服了——这剧太棒了!不愧是名剧,不愧是北京人艺啊。
观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几个剧中的问题,越琢越有味:
一、代理人问题
剧中的男一号卢孟实和“福聚德”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研究的代理人制度,是企业制度中老板和代理人的角力。由于家族企业的继承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经营能力、专业兴趣等,企业需要请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来经营企业,继承人只保留控股权,享受经营利润,这是代理人制度的起源。本剧的原因是企业的继承人“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均无法经营企业,只好聘请精明人士卢总经理来经营福聚德了。
卢总果然不负董事会重望,凭其精明强干,加强内部管理,还有出色的美女公关战略——卢总的“二奶”(这是现代的称呼,以前叫“相好”,这里姑且这么叫吧,虽有不敬),青楼女子玉雏姑娘,对于经营饭店这种鱼龙混杂的行业,也起了重要作用——福聚德很快就风生水起,业绩增长很快,“日进斗金”(良好的现金流),盖起了新楼(固定资产),卢总本人自然也得到了丰厚的薪酬,得以有能力在山东老家购地置业——注意这里了,是薪酬,不是回报,不是企业利润呵,因为他只是代理人,是总经理而已。
同时,福聚德的继承人,两位“败家子”,却在享受企业的丰厚利润,没钱就回公司拿,也不管公司经营情况如何,拿的时候理直气壮啊。这也没办法,因为从法律角度讲,他们是公司的控股股东,是老板,公司是他们的,其它人全是拿工资的打工仔,包括卢总。所谓“富不过三代”,这个悲剧也在福聚德重演。卢总和公关经理(叫“小蜜”似乎也无不妥)密谋后,心有不甘:企业是他们苦心经营的,利润却由不干活的“败家子”享受,是不是可以甩开他们呢?同时,公司的继承人也同样有气:我们才是老板,回公司拿点钱花花还受你们控制,你卢总在公司里一言堂,倒成了老板,反了反了!于是,一场公司内部控制权的争夺开始了。
但事实再一次证明,经理人是斗不过老板的,因为股东(老板)才是法律意义上公司的真正主人,哪怕经理人再能干,老板再没用,这个官司打到火星上卢总也是赢不了的。虽然最后卢总离开福聚德并不是官司打输了——因为这根本没官司可打——但毕竟算是被老板挤走的,人家不请你了,或不重用你了,或给你的工作使绊子,看你走不走!
卢总的黯然离场,也只是一个著名职业经理人从一家著名企业主动辞职的故事罢了,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的福聚德,也时时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和全球职场,本质一样,年代不同而已。
二、卢总成功的原因
卢总之所以能把福聚德经营得如此成功,原因大约如下:
1、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
这是现代企业代理人制度的基础。为了减少老板对企业经营的干扰,卢总和公关经理玉雏商量出来的策略是:大少爷不是迷戏玩票吗,让他尽情玩去;二少爷不是崇尚武林吗?让他去天津练去(当时的火车条件,可不是现在北京去天津半小时的路程,又没有手机,想干扰卢总的工作估计也不容易)。这样,卢总就得到了相对独立的经营权,使自己的经营策略得以全部落实,推动了公司的发展。
2、搭配合理的经营团队
(1)总经理:卢孟实,精明干练,善于经营管理。
(2)公关经理:玉雏姑娘,混于青楼,客户群多,且为达官贵人等高端客户,通过美女公关及时不时来点家乡小菜作为噱头(或叫特色菜品)来吸引顾客,维系了良好的客户关系。
(3)大厨:罗大头,善烤鸭子的大厨,技艺超群,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拥有烤鸭子的专利技术,恃才自傲,不服管理,经常以闹罢工要胁公司。
(4)大堂经理:常贵,旧称“堂头”,应为现在的大堂经理或副理之类,善于迎来送往,很多客户到店留下的话就是:“菜,你来安排就行了”,深得熟客欢心的员工。
(5)其它人员:由于卢总经营得力,估计收入在同行业中算高的,所以工作起来都比较卖力,工作效率高,对公司的忠诚度不错,员工流失率估计比较低。
这四个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已基本将饭店经营所需的主要职责包括在内,且各有所长,工作出色。可见,卢总除了会经营,还很会“带队伍”啊,要知道在当时的京城,可能饮食业竞争也比较激烈吧,各公司互相挖人的事也是时时发生的,要不罗大头会经常以“走人”要胁卢总,看来他也是不愁找工作的。队伍真的不好带啊!
3、深谙中国商道
剧中的生意场,活脱脱就是中国现代生意场的民国版本。
(1)花小钱、赚大钱:中国人讲究这种做生意的方式,也就是花点小钱请客送礼啥的,以获得更大的生意来赚大钱。卢总通过抽奖(属于100%能抽中金戒指的抽法)这种方法来送礼给潜在客户,得到的结果就是客户在高兴之下,把多次办宴席的机会给了福聚德,连投标都省了,还没有“行贿”的嫌疑,皆大欢喜啊。
(2)掩盖财务危机,财务技巧娴熟
剧中卢总应付债权人讨债的一幕非常经典。
事实上,福聚德的现金流是不够还债的,所以卢总对于即将发生的财务危机,设计了一套方案,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卢总安排把黄泥包成大洋的形状,和其它大洋放在一起,充当现金来唬人,在债权人来时,还故意不小心碰倒几个真的大洋让债权人看到,那意思很明白了:“你们看看,我们多的就是现金,您还怕我们没钱还您这点小债务吗?”(实质含意是:您这点钱,别着急要了,拖拖再说)
其次,在债权人到来后,让平时关系较好的供货商大量送货(关系不好的供货商容易穿帮),面粉啥的,什么大包送什么来。这明摆着告诉债权人:“你们看看,我们业务这么繁忙,经营状况非常良好,根本不会倒闭的,放心吧,您这点钱,过几天再还您老如何?”
再次,分化债权人,搞定重点,借力打力。一般来说,一群人来要债,其中肯定有牵头的,这个人的意见对其它人有关键的影响力。因此,卢总不怎么理会其它债权人,而是重点对其中一个牵头的债权人施加压力,无非是:要不今天把钱都还给您,以后啊,也甭跟我们做生意了,我们不缺您一个合作伙伴,云云。这人一听就慌了:这还了得,为了这点债务,失去了福聚德这样的“优良合作伙伴”,不值啊,得得,你们也别要钱了,赶紧回去交差吧。。。。。哟,您还客气上了,这鸭子我们可不能要,这这这。。。。回去不好交差啊!结果,每个要债的人今天的战果就是一人拎一只福聚德产品——烤鸭,回家交差去了。吃了人家鸭子,回公司估计还得替人家福聚德说点好话不是?所谓“吃人嘴短”嘛。
最后一招,分期还款,占用上游供货商货款。本来吧,人家债权人上门是打算一次性要回货款的,卢总倒是精明,跟人家谈条件,这钱啊,以后逐月还您(好象是这样的,这个地方没看还太明白),要不今天您一个子也捞不回去,您看着办吧。这分明是用拖欠货款的方式占用上游供货商的资金,来增加自己的现金流嘛。
各位是不是觉得卢总这几招十分眼熟呢?对了,随便翻一下财经报纸,这些招数国内的企业是很常用的,比如占用供货商的资金这招,哪个大超市不用呢?可人家卢总民国初年就会了,那可是相当牛的职业经理人啊。
4、有效的内部管理
卢总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也是有一套的。简单来说,就是赏罚分明。
比如对于恃才自傲的厨师罗大头,坚决不让步,你有才也不能动不动用“撂挑子”来威胁我,我还不吃你这一套,人才市场多的是厨师呢,不爱干走人吧您呢!而最后当罗大头违法时,对着缉私队的面,卢总却表现出了领导“护犊子”的一面,力保这位已被口头开除的员工,罗大头真跪下大哭了——这可是笼络人心最有效的一招啊。
当某位员工准备结婚时,卢总表现出了非常特殊的关心,把员工感动得呀,恨不得要给卢总跪下了(这个情节也没看太明白,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这就是当老总的技术啊,红脸白脸都得唱。
你看,一出话剧,竟看出这么多事来,这话剧真是看得值啊。
布布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