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巴马瑶族铜鼓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总人口24.12万人。与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大化、东兰、凤山、凌云等市县毗邻。巴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对于当地农民显得万分珍贵和珍惜。因其当地著名的巴马可滋泉而被国家地理推荐指数评选为世界十大美容泉之首,而享誉世界。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瑶族使用铜鼓历史悠久,是目前国内外为数不多的传世铜鼓使用的瑶族自治县。据统计,民间铜鼓藏量在150多面,绝大部分藏量在瑶族地区。东山乡民间收藏量就多达120多面,而且全部在番瑶聚集区之中,是全县铜鼓藏量的最高的乡镇之一。
巴马县民间铜鼓文化是一种跨越民族的综合性文化现象,具有娱神、娱人以及权力和财富象征等文化功能,是一种具有神奇色彩的文物,它集冶金、铸造、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是使用民族神圣、吉祥之物,它可以招财纳吉,消灾避邪,是人们镇寨之重器,传家之至宝,所以说是使用民族一部不成文字的百科全书。
铜鼓的使用是有规定的。从巴马东山番瑶民间使用的规定是这样的。逢年过节,婚嫁吉庆使用时,必须要祭祖宗,要五斤酒、两斤肉和一只2斤多的公鸡,杀后修完与猪肉煮好放在铜鼓的面上,给一位老者来讲几句话,说明要打铜鼓的原因,望祖宗不要见怪。否则会受祖宗惩罚的。打铜鼓是有一定的规律,它有专门的曲调,常见的是《来回曲》、《两个曲》、《吉祥曲》、《寻根曲》、《阿绵曲》。曲调最复杂的是《阿绵曲》和《寻根曲》。铜鼓对年轻人来说,又是一种传情连心物,每逢年过节、祝著节打铜鼓时,年轻人闻讯哪个村寨集中年轻人,就要赶到那里去,展示自己的打铜鼓技艺。让人对他(她)有一种深刻的即象,其中就产生了爱情的心。在敲打铜鼓时,必须配对好一面公铜鼓和一面母铜鼓,还要配一个牛皮鼓,铜鼓是由一男一女或者两女打,牛皮鼓由一名男子来打,开始时先是铜鼓声引路,敲皮鼓的跟随,双方节奏要配合好。在铜鼓声渐密时敲牛皮鼓的人动作开始进入紧张阶段,忽而转身,忽而则身,神形各异,在铜鼓声进入更紧密时,敲牛皮鼓的动作更精彩了,忽左忽右,时上时下,高跳、蹲身、左脚抬起、右脚轻立、摇头摆脑,模仿猴子的动作变换无穷,两只手中的棒槌时而敲牛皮鼓,时而对着众人舞动,引来了阵阵唱彩。直到一方乱了节奏才停止。男女青年相逢时更有趣,人人都想在竞技场上显身手。
巴马县民间收藏的铜鼓多数为麻江型,产于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鼓面为太阳纹,酉字纹、心字纹、乳钉纹、定胜纹、游旗纹等部分还印有双龙戏珠不和十二生肖纹象。在2005年普查登记时发现,东山乡弄山村南岭屯蓝日林家有两面铜鼓,其中那面“公鼓”面上印有太阳纹,酉字纹,乳钉纹和双龙戏珠纹,还钳刻有“万代进宝,永世家财,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字样。这面铜鼓已传了五代,在文革期间他把铜鼓拿到山洞里收藏。
从80年代初以来,每逢春节、祝著节,铜鼓开始亮相于各种节庆场合上,引起了上层有关部门的重视。得到很好的保护,特别是在今年元旦期间,番瑶和蓝靛瑶代表巴马瑶族自治县到区首府南宁去展示巴马瑶族的风情,带去两面铜鼓表演,区内外三百多名摄影者“长枪短炮”快门按个不停。2006年11月8日,河池市第八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在巴马举办,巴马的铜鼓文化也将迎来自己的辉煌历程。(以上文字来自网络)
雾岭三次去广西巴马,多次看到巴马瑶族人的铜鼓表演,这种民间艺术很有它独特的魅力。最近我找到了以前拍摄的视频和图片,请朋友们欣赏。
如果您有机会到巴马旅游,千万不要错过机会,亲自试一试铜鼓的美妙声音。它可是一种具有神奇色彩的文物,它集冶金、铸造、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是我们少数民族神圣、吉祥之物!
谢谢朋友们关注指导评论雾岭博文,祝福朋友们天天康乐!
巴马文化园刘经理在百魔洞广场介绍铜鼓
http://s9/mw690/4ef8388atx6CfxOhf8A88&690
巴马巴根屯大瑶王儿子敲打铜鼓
http://s3/mw690/4ef8388atx6CfxOu1JEe2&690
雾岭在巴马文化园学习敲打铜鼓
祝福朋友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