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四大名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从出生开始接受社会影响,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能够适应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是一重要因素。
从性格养成来说,如果小说影响人的性格养成,那么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应该以这样的顺序来阅读。
首先是阅读《西游记》,通过阅读《西游记》使孩子形成自由想像的能力与习惯。《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是神话,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妖怪,还是各种各样的神仙无不充满着想像。而这些人物的各种法宝、各种手段也是通过想像而产生的结果。把《西游记》放在孩子阅读的第一位,还在于它故事与故事情节都比较容易理解,每一回的人物也相对简单,不像其它三大名著,人物太多,容易搞混。这些都是适合孩子阅读的特点。第三个原因,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形象有利于孩子形成是非分明,爱憎分明,敢于斗争和勇于斗争的性格。孙悟空聪明伶俐,勇敢无畏,好坏分明,忠于自己的职业,这些都是一个人所要具备的较好的品质。小孩子模仿性较强,这正是《西游记》有利的一面。《西游记》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明显,这也容易使孩子们在阅读中形成区分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基本能力。
第二位的是《水浒传》。理由之一,《水浒传》中的故事与故事情节相对于《三国演义》、《红楼梦》都更容易理解,人物性格鲜明,大都豪放,具有男子汉气概。而其中的人物如武松、花和尚、李逵等在民间有较好的基础,对于孩子来说也相对容易接受。理由之二,人需要血性,尤其是男孩更是如此。《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大都血气方刚,豪爽、具有正义感、好打手抱不平等,这些人物必然能够影响孩子的思想与心灵。当然,有人说,《水浒传》中的很多人物事迹以法律的角度看,都是违法的,这样好像就不好了。但也应该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这些人物大都是经过了官逼民反的过程,是腐败、欺压与谋害的结果。小说中的很多江湖义气行为,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也是不合适的,已经与现代这会相背离,在阅读时这些都需要有成年人的引导。
第三位的是《三国演义》,这想必也是大家所能猜测到的。原因如下,一是《三国演义》历史性更强一些,除了是文学作品外,小说中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常识,虽然有些东西是杜撰的。孩子阅读《三国演义》可以增长一些历史知识。二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个性也较为鲜明,因为涉及的主要是战争的,所以多是男人的故事,是有血性的男子汉的故事,这两样有利于孩子形成男性化的性格,形成有血性的品格特质。三是《三国演义》相对较难理解。地理知识,特别是关于政治斗争的内容很难能够让年龄较小的孩子明白其中的本质性的东西,只有年龄大一些的,已经具备了更多知识的、理解力发展了的孩子才能理解,读得懂。
最后才轮到《红楼梦》。原因如下,一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较多,主要以女性为主,且大都是淑女,性格温柔,缺乏刚性。无论是丫鬟还是小姐,都可以认为是大家闺秀,但从性格养成来看,这些人物的性格并不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小说中可能只有王熙凤是个例外,但她又过于深于谋算,也过于毒辣,对小孩子来说,不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这样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更柔弱化、更加女性化,而对于男孩子来说,可能会过于女性化,这显然是任何人都不想要的结果。二是《红楼梦》在四大名著中是故事情节最难理解的。难理解是中国存代四大名著中最难的。其中的历史背景对于一般的小孩子来说也是难点。过去有不读红楼的说法,可能也有读不懂的原因,当然所谓读不懂也主要是小孩子,对于大人来说,读不懂可能就有些奇怪了。三是小说中的男人,无论是贾宝玉、还是其他男主角,大都在生活中道德有问题,比如逃学、嫖妓等,这些对小孩子的心理发育是不利的。
当然,这种想法可能是没有道理的,但从容易接受程度来看,还是以这样的顺序来读更好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